錐麓古道
太魯閣錐麓古道歷史、看點、難度、攀登紀錄與拍攝建議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整段古道從慈母橋起算到錐麓吊橋共有約十公里的長度,但是我造訪時,因為部分路段坍塌,所以只有開放錐麓吊橋到斷崖駐在所約3公里的路段。不過這3公里內有整段古道最精華的部分,即錐麓斷崖段。
目錄
Toggle錐麓古道介紹
錐麓古道距離立霧溪谷有近六百公尺的落差,即超過台北101的高度。整段古道的寬度大約就是一個成人的肩寬,最窄處大約只有50-60cm,且多數路段是沒有護欄(但我支持這樣的做法,保留古道的原始風貌),雖然暴露感極強,但是可以毫無遮蔽的鳥瞰太魯閣峽谷。
實際攀登紀錄
我在申請入園許可証的時候,看到當天已經很多人預約要上錐麓古道。為了拍攝時不會干擾到其他人,也避免被過多的人潮擾亂自己的登山節奏。因此在當天特別提早出發。
我大約在八點多抵達錐麓吊橋,卻看到一遊覽車的登山客正魚貫的下車、聽嚮導解說。趁著他們還在領礦泉水的時候,我趕緊將入山證和入園許可證交給一旁的工作人員,請他打開通往錐麓吊橋的門鎖。
巴達岡駐在所
短暫的在錐麓吊橋上近距離欣賞了立霧溪與峽谷的美景之後,為了拉大和後面登山團的距離,就加緊腳步出發。不久便抵達大約在1KM處的巴達岡駐在所遺址。此時已經聽不到後方登山客的談話聲,便在此稍作休息。從駐在所僅存的兩根門柱望向峽谷對岸的高山,這樣的風景應和當時日本駐警看到的相去不遠。
本想在此地多探一下駐在所的遺跡,不過遍地盛開的野花招來許多採蜜的蜜蜂。我每走一步都驚擾許多隻,雖然已經動作放輕,但我還是在一隻蜜蜂咬我小腿時放棄了。幸好我的登山褲有防蟲咬,不然獨身在山裡,被群峰攻擊也求救不易。
錐麓斷崖
被認為是太魯閣之最的錐麓古道,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錐麓斷崖這段。儘管已經在網路上看過無數張錐麓古道的照片,但等我終於鑽出2.5公里長的樹林,看到接下來的路段後,還是不禁讚嘆。
僅有一人寬、毫無遮蔽的古道就懸在幾近垂直的錐麓斷崖上,彷彿走過一趟人生經驗就升級了一點。正當我拍完這張照片之後,身旁突然一隻動物從後方山壁上一躍而下、飛快地鑽入前方懸崖上的樹叢,正在才想會不會是松鼠的時候,另一隻動物又從山壁上一躍而下,這次我有看清楚了,是一條蛇…...還好沒跳到我身上。
錐麓古道是日治時期為了攻打以及日後方便治理太魯閣族,而由日本人監督、強徵原住民開鑿的。我在回程的路上碰到在路口看到的登山團,帶團的太魯閣嚮導大哥在等待落後團員時與我閒聊告訴我,日本人為了在幾近垂直的錐麓斷崖山壁上開鑿出道路,便派族人在腰間繫上繩索從稜線垂降埋設炸藥,先在山壁炸出基本的路基,再派人工慢慢雕鑿。以當時的科技水準來看,想必是相當驚險且艱鉅的工程,相對也顯現出日本人對於台灣山區治理的決心。
開鑿紀念與日式佛像
錐麓斷崖段的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隧道,長度不長,是從錐麓吊橋端進入後的第二座隧道。山洞內部則有一尊日式的佛像,在這麼險象環生的道路上,並不難理解它在這裡的原因。
佛像前面有似乎是香座的裝置,旁邊還有山友放的糖果,但不知道為什麼被放了一塊石頭在前面,回來看其他人的紀錄並沒有這塊石頭。隧道口還有當時開鑿紀念的刻字,內容為『大正叄年梅沢作(業隊)開鑿紀念』。
斷崖駐在所、持館代五郎之碑
抵達斷崖駐在所時,其實也只看到地基而已,反到是附近有座「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值得一看。這是因為開鑿古道時犧牲太多太魯閣族人,導致錐麓古道完工的隔年(1916)太魯閣族襲擊斷崖駐在所,把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斬首。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在斷崖駐在所這裡立了座木樁,後來在1935年改成現在的水泥碑。
錐麓古道難度
錐麓古道確實名不虛傳,有著俯瞰太魯閣峽谷的絕佳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歷史背景。對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兩個元素感興趣的人,推薦來走一趟。不過錐麓古道需要有一點體力基礎,如果平時有運動或是爬郊山的習慣的人,應不成問題。同時由於錐麓古道暴露感強,最好也不要懼高。若平日沒有運動習慣者,最好先適度訓練體能後再來,造訪錐麓古道時才會比較盡興。
錐麓古道行程建議
錐麓古道長度不長,半天即可完成。因此推薦跟太魯閣一帶的景點串連造訪。例如例如有著鳥居,猶如諾亞方舟的新城天主堂。如果時間與體力允許的話,也推薦造訪大同大禮部落,甚至是更遠一點、更有挑戰性的象鼻隧道。
錐麓古道拍攝建議
山裡氣候變化快,去程時炎熱晴朗的天氣才近中午就開始多雲了起來,整個太魯閣峽谷也因為大量雲霧的遮蔽,時亮時暗,跟來時烈日下反射大量日光的情況相比,氣氛相當不同。因此建議越早出發越好,也能與商業團錯開,避免影響拍攝。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