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遊台北中山歷史老建築

台北中山北路一帶歷史老建築記錄



到城北的老街區,多數人會想到著名的大稻埕。但其實在中山北路周邊的街區,也藏有不少可看之處。我求學時,常經過中山北路,在附近看過不少精彩老建築。這裡有哥德式老教堂、木造日本佛寺,也有巴洛克式華麗街屋、美國南方風格洋房。更有官署建築、木造宿舍。藉此文集結成篇與大家分享。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原建成尋常小學。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原大正町教會。

滿樂門咖啡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滿樂門咖啡。

中山長老教會(原大正町教會)

日本治台後,因為日籍的基督教民越來越多,本來的幸町教會(今濟南長老教會)開始不敷使用,便於大正町成立新教會,並由台日信徒共同募款,於1937年興建現在所見的哥德式教堂,也是當時台灣首座臺日基督徒可共同禮拜之處。教堂雖整體規模不大,但其尖塔、鐘樓、彩繪玻璃窗、尖拱窗及扶壁等哥德風格,是台北相對少見的教堂樣式,很值得一訪。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山長老教會原是大正町教會。是當時台灣首座臺日基督徒可共同禮拜之處。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濟南長老教會,原為幸町教會。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彩繪玻璃特寫。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建築為哥德式風格,在台北相對少見。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教會北側。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教堂的尖塔、鐘樓、彩繪玻璃窗、尖拱窗等歌德元素,在台北相對少見。

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塔特寫。

台北當代藝術館(原建成尋常小學、北市府舊廈)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尋常小學(建成小学校),建築落成於1921年,為時任總督府營繕課課長近藤十郎的作品。學生主要是城內與大稻埕一代的日籍學童,與少數台籍菁英的子弟。入學標準極高,被認為與「樺山尋常小學校」同為當時最好的兩所小學。學生數約有400人,因此建築規模頗大,共有1199建坪。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台北當代藝術館正面立面。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當代美術館建築落成於1921年,原為建成尋常小學。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側門雨遮的科林斯柱細節特寫。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側門。

台北當代藝術館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西側門。

戰後日人引揚,校舍一時人去樓空。1945年,當時台北市政府廳舍因為借給台灣省政府辦公後,便暫遷於此。使用了近五十年的時間、經歷20任市場。建築在此時期也多有改、增建,在1994市政府遷出後,才有所復原。然而市政府曾經打算拆除兩翼建築,只保留鐘樓。所幸後來都獲保留,現為建成國中(兩翼)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正廳)共用。

中山藏藝所 (原職業介紹所、北市衛生局舊址)

中山藏藝所建於1921年,是台北州廳設立的職業介紹所,提供失業者職業介紹與訓練工作技能的服務。建築混合和洋特色,也融合現代與古典,為典型的折衷式建築。可惜現在因為路樹茂密,一旁又有大樓新建,越來越難欣賞其建築細節之美。職業介紹所戰後曾作為台北市衛生局,現為中山藏藝所與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山藏藝所建於1921年,原是台北州廳設立的職業介紹所。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現在因為路樹茂密,難以盡收其正面立面的建築細節。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側衛塔。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西側的磚牆立面。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入口之一為中山藏藝所大門。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另一處入口為「中山茶書院」咖啡廳的大門。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山藏藝所正面立面一景。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山藏藝所正面細節特寫。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衛塔細節特寫。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山藏藝所東側立面一景。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022年四月拍攝的西側立面。當時一旁已有新建工程正要展開。

台北中山藏藝所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023年再訪,西側面視角已被新建築大幅遮蔽。

滿樂門與林田桶店

滿樂門咖啡所在的建築,是建於1920年代的街屋。有著巴洛克式的華麗山牆、似辰野式的白色飾帶,一樓騎樓還有托斯坎式的立柱。豐富的建築細節,讓這棟轉角街屋成為中山北、長安西路口不會錯過的亮點。

滿樂門咖啡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滿樂門咖啡所在的建築,是建於1920年代的巴洛克式街屋。

滿樂門咖啡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滿樂門咖啡館。

街屋中另一個不容錯過的,則是滿樂門咖啡旁的林田桶店。由創始人林新居開業於昭和三年(1928年)的林田桶店,除了在1942年由攝影家李火增拍攝的中山北路老照片中,就可在同樣位置看到桶店身影外,至今也仍由第三代持續經營。在景物飛變的台北市裡,以古樸的手工木桶與街屋一起成為中山北路上近百年不變的風景。

林田桶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開業於昭和三年(1928年)的林田桶店,曾出現在1942年由攝影家李火增拍攝的中山北路老照片中。

林田桶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景物飛變的台北市裡,林田桶店以古樸的手工木桶與街屋一起成為中山北路上近百年不變的風景。

林田桶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林田桶店。

林森公園

現今林森公園的位置,大約是日治時期的三橋町日本人墓園。園內原有極樂殯儀館,與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壽子之墓、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等重要人物之墓外,還有紀念一對殉情者「比翼塚」。

林森公園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比較特別的是,墓園內立有兩座鳥居。有說法是由於明石元二郎被視為軍神,過世後具有神格,故其墓前立有鳥居。但他的秘書官鎌田正威之墓也在一旁立了鳥居,所以此說法似乎不成立。

林森公園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1949年國府撤退來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軍的士兵就直接在墓園裡建立眷村。把墓碑拿來當建材、鳥居拿來曬衣服。唯一葬在台灣的總督墓就這樣淹沒在違章建築中。

1956年台北市政府延續1932年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將此地訂定為公園預定地。經過多年波折後,終於在1997年底完成綠化。明石元二郎之墓則遷往新北三芝,也算繼續遵從他的遺願。而其間原本移往二二八公園的鳥居,則遷回原處。

三橋町

林森公園與中山北路間的區塊,過去也屬三橋町,多為住宅。其中很特別的,為一片日本人住宅中的陳茂通宅。陳茂通是大稻埕乾元藥行的經營者。他於1933年在此興建了一棟西洋式住宅,並將此宅與其附屬庭園命名為「紅葉園」。新屋落成時,當時的臺北市尹松岡一衛及辜顯榮等政要都出席了慶祝宴會。

陳茂通宅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戰後此屋幾經出售,一度作為正大尼龍公司的辦公室與餐廳使用。2017年九月此屋未能獲得文資身份。在爭議未決的情況下,便於2018年先行拆除。目前先將拆解後的物件,暫時放在正大尼龍廠房基地內。待有日能異地重建。而這三橋町這區塊的歷史僅存者,便只剩陳茂通宅斜對面的半棟老宅。

陳茂通宅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光點台北(原美國領事館、美國大使官邸)

此建築原為美國駐臺北領事館,落成於1926年,是當時美國政府向臺灣總督府申購土地遭拒後,轉向台灣土地建築株式會社承租土地並興建的。建築為二層式洋樓,風格屬美國南方維多利亞式。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兩國開戰,領事館遭日軍關閉。

光點台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光點台北原為美國駐臺北領事館,落成於1926年。

 

戰後1946年再次啟用,繼續作為美國駐臺北領事館,並於1949年升格為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1950年代改制為美國駐華大使的大使官邸後,至1979年斷交前,共有六任大使居住於此。斷交後建築雖交給中華民國並指定為古蹟,但沒有受到進一步維護。1990年代末,在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援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後,建物得以重新翻整,於2000年以「台北之家」再次面世。並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於2002年承租,以「光點台北」營運至今。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原日本文官宿舍)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建築所在的雙連一帶,曾於1925年前後,建造了數十棟格局大致相同的雙併木造宿舍,分佈橫跨數個街區。由於當時台北建有各種等級的宿舍,由其規模大小推斷,該建築可能為判任官宿舍。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根據規模與形式推斷,可能原為判任官宿舍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心中山線型公園(原總督府鐵道部淡水線之局部)

日本於1895年開始治台時,基隆港尚未開闢。為了能夠快速、大量地輸送當時主要港口淡水港的物資,以及那時當局也準備整建清領時期的鐵路,便開設淡水線鐵道支線,並使用拆下的清代舊軌進行鋪設,並於1901年完工開通。後在基隆港開闢後,業務逐漸轉為客運為主。

 

心中山線型公園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心中山線型公園是由原本鐵道淡水線的路廊演變而來。現在已是現代的綠化空間。

 

後來為了興建台北捷運,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在1988年結束鐵道營運,於1997年捷運通車。捷運雙連站至捷運中山站之間的地面層,因為捷運地下化而變成了帶狀公園。2018年整建後,於2019年啟用為心中山線形公園至今。

 

心中山線型公園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公園一旁的建物。

 

我在改造前後都曾造訪過線型公園。改造後的公園因為增設許多平緩坡道,動線順暢許多。公園設施的設計也變得開放許多,人潮也更容易由兩側的街道與店家進出。整體而言,我覺得是很棒的改造。

赤峰街

近鄰心中山線型公園的赤峰街,過去在日治時期,是基層公務員與台灣勞動階級混居的區域。因此建築混雜了日式的連棟宿舍與台式平房。戰後這裡逐漸發展成二手汽車零件與五金產業聚落,近來又逐漸吸引文創產業進駐。精緻的咖啡廳、時髦的服裝店與粗獷的二手零部件店鋪比鄰而居,交織出赤峰街在這個時代獨特的新面貌。

 

赤峰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美麗老建築中的二手汽車零件廠,是赤峰街的常見風景之一。

 

赤峰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老街屋的陽台欄杆細節。

 

赤峰街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近期赤峰街逐漸吸引文創產業進駐。精緻的咖啡廳、時髦的服裝店與粗獷的二手零部件廠比鄰而居,交織出赤峰街在這個時代獨特的新面貌。

臨濟護國禪寺

繁忙的圓山捷運站旁,其實靜靜地藏有一座隱世的日式木造佛寺。山號鎮南山的臨濟護國禪寺建成於1912年,屬日本佛教的臨濟宗妙心寺派,位於板橋林家所贈之地上。寺院規模宏偉,有大雄寶殿(本堂)、豐川閣、華藏殿(庫裡)、山門與其他木構建物。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

然而脫世的佛寺也躲不過時代巨輪的碾壓。二戰後,臨濟護國禪寺面臨國民政府軍隊佔用、興建捷運與都市計畫等挑戰,甚至一度要被完全拆除。歷次都在寺內的和尚與長老奔走下,透過努力的交涉、陳情,甚至要被移位、改向、重組,才有一線生機。但可惜的是,除了大雄寶殿與山門外,其他建物未能全部保存。因此今日所見的臨濟護國禪寺只是當時的精簡版,樣式上也混雜了中式、日式,木造與鋼筋水泥。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莊重典雅的大殿。

延伸閱讀:臨濟護國禪寺

圓山驛站長宿舍

1901年淡水線鐵道開闢時,沿線設立許多車站,其中也包含了圓山驛。而供站務人員居住的宿舍,也與車站建築一起完工,其中也包含今日所見的站長宿舍。後來隨著淡水線廢止,鐵道與車站建築拆除,使得包含站長宿舍的建築群,成為圓山火車站僅存的相關設施。

延伸閱讀:圓山驛站長宿舍

圓山別莊

圓山別莊是1913年台北茶商陳朝駿在圓山興建英國都鐸式洋房,作為招待士紳與茶商的聚會場所,別莊後方設有小碼頭供賓客搭船來訪。一戰後經濟蕭條及陳朝駿病逝,別莊於1935年遭拍賣,此後幾經易手,二戰時曾為日本總督府憲兵隊使用。圓山別莊在戰後曾作為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的住宅,但後來因為捲入國光人壽案,全家便搬出圓山別莊。1979年台北市政府購入後,歷經路燈管理處、北美館管理,1998年列為古蹟並修復。2003年成立台北故事館,2021年由ACME團隊接手經營。

延伸閱讀:圓山別莊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