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天主堂
新城天主堂歷史、看點、周遭景點與拍攝建議
矗立在参道上的兩座鳥居與兩側的石燈籠,乍看之下是典型的神社建築群。然而定睛一看,入口鳥居除了多了兩側的支撐柱外,更寫著大大的天主教會。而應是神社本殿的位置,則立有一尊聖母像。我走訪世界許多地方,看過不少特別的建築,像是之前介紹的巴黎工藝博物館,其實就是設立在修道院裡的博物館。沒想到在花蓮新城,也有這麼特殊的地方。
目錄
Toggle新城天主堂歷史
其實新城天主堂的所在地原本確實是一座神社,即新城神社。1896年12月,因為駐守新城的日本士兵玷污當地原住民少女,引爆抗日的新城事件。事件爆發後,日本政府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於1914年開始陸續設立木造納骨堂、殉難將士瘞骨碑,並最終在1937年於現址以鋼筋混擬土建造了新城神社。
二戰後神社荒廢且遭到破壞,大致只剩下鳥居、石燈籠及狛犬等結構。1956年起應當地居民要求,由傳教的神父陸續在神社的西側建立幼稚園、神父會館。而最著名的『諾亞方舟』禮拜堂,則於1966年落成。
新城天主堂看點
也因為天主堂的興建並未破壞原有神社的場域,因此當我穿過鳥居,看著石燈籠、狛犬、禮拜堂與聖母像時,有種神社仍在,但改奉西洋天主的奇特感受。讓我想起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一帶,看到的那些由摩爾人清真寺改建的天主教堂。
天主堂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爬滿植物的船型禮拜堂。禮拜堂與其鐘塔外部都爬滿了植物,整體看起來生意盎然,與周遭的環境和諧地共存。禮拜堂的內部雖然空間不大,但也簡約莊嚴。壁畫與彩色玻璃雖不像我在國外看到的繁複細緻,但也頗具特色。例如我發現其中一片彩繪玻璃上,人物竟是穿著清代滿族官服。而禮拜堂內部的聖洗池,則是原本神社手水舍的淨手池。禮拜堂前花圃,可見一塊寫有「殉難將士瘞骨碑」的大理石。禮拜堂後方的空地旁,還有一尊金太郎抱鯉魚的塑像,有象徵吉祥的含義。是過去日治中期常用於噴水池的裝飾。這尊塑像的魚口也可以看到水管的開口。
新城天主堂拍攝建議
新城天主堂範圍不大,我會推薦使用24-70 f/2.8這類鏡頭拍攝。在拍攝神社参道這樣比較長縱深的場景時,可以利用中長焦如70端來壓縮場景,讓構圖更為緊湊。在拍攝建築、狛犬及聖母像特寫時,則可以使用70端搭配2.8光圈,利用淺景深來凸顯拍攝主體。在拍攝整體廣景與禮拜堂內部時,則可以使用24mm端來拍攝。如果想要學習更多旅行攝影的技巧,可以參考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噢!另一點也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攜帶防蚊液。天主堂園區內小黑蚊肆虐,如果沒有噴防蚊液的話,真的會癢得拍不下去噢!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