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季聖稜線

雪季聖稜線攀登紀錄



之前嘗試冬攀聖稜線,卻在大霸尖山前鎩羽而歸後,我們下山後旋即開始計劃再次嘗試。於是兩個月後,我們再次踏上這條神聖稜線的征程。一路上,我們覽盡美景、垂降斷崖、也經歷壞天氣,更在行程的最後,看見了這趟聖稜線中最遠的距離。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由觀霧看往遠方一路開展的聖稜線。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夕陽時,積雪盈尺的雪山與北稜角。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素密達斷崖。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雪季聖稜線。

 

路線

這次因為還有些第一次去大霸的朋友隨行至大霸尖山,因此路線與之前攝影行程安排稍有不同,此次預計走法如下:

D1:觀霧至九九山莊
D2:九九山莊到中霸山屋
D3:中霸山屋經大霸尖山至霸南山屋
D4:霸南山屋經巴紗拉雲山、素密達山,下素密達斷崖至雪北山屋
D5:素密達山屋後先登穆特勒布山後,經雪山北峰再至雪北山屋
D6:雪北山屋經凱蘭特崑山、北稜角、雪山主峰,回到武陵農場登山口

然而實際行程因為天氣、路況,而有所變更。實際行程細節如下:

 

D1:第五次的17KM|觀霧至九九山莊 

啟豋前一日抵達觀霧山莊時,有遊客看到我們一身重裝、詢問我們要去哪裡時,我便指著遠方開展的聖稜線說『那裏』。看著他們驚訝的表情,其實我自己也對這趟遙遠的山旅,心裡暗暗感到不可思議。是呀,不用一週的時間,我們便要走到遠方看似遙不可及的那座雪白山頭。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觀霧山莊。

 

翌晨走在不久前才踏足的大鹿林道東線時,驚覺植被顏色已由秋冬的黃褐色,轉為初春的新綠,有些訝異於季節時序轉換之快與明顯。踢完漫長的17公里大鹿林道東線之後,接著就是一路上坡至今日的住宿點九九山莊。而這也是我第五次踢完17公里,衷心希望短時間內不要再來了。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由觀霧山莊看往聖稜線。

 

我出發前因為趕時間沒有好好打包,造成背包的重心偏高,讓我在攀登時額外耗去許多體力,也落後多數隊友。所幸Danny抵達山屋後,回來幫我把背包背上九九山莊前的最後一段上坡,不然我可能要更晚才能抵達。這時的九九山莊比我們冬季來時熱鬧一些。之前下山經過時,山莊餐廳內僅兩位隔日要上山的外國山友。這次來時則是座無虛席,熱鬧不少。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因位在海拔2699公尺而得名的九九山莊。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九九山莊與不時出現的星空,預告了隔日的好天氣。

 

D2:最後的陪伴|九九山莊到中霸山屋

離開九九山莊後,地勢是一路上坡直至稜線為止。經過一夜休整,這日我的狀態好上不少,很快就抵達加利山岔路口。我走到上方的空地,想看看大小霸的雪況,沒想到卻看到對面雪山群峰積雪盈尺的壯闊山容。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加利山岔路口看到的雪山群峰遠景。

 

欣賞完雪山美景後,我便繼續向今日的落腳處中霸山屋推進。這日天氣好,行程又短,我在中午左右就抵達了中霸山屋。整理好自己的裝備與睡眠系統後不久,原本在後方拍攝的隊友也陸續抵達。而這晚的中霸山屋也熱鬧非凡,是完全滿床的狀態,跟過往只有我一人或者同行隊友的情況大大不同。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滿滿積雪的北稜角與圈谷美景。

 

晚上我們與山友分享食物與閒聊,言談間發現他們竟就住在距離我家五分鐘處,沒想到竟然在此深山中相遇,真的是緣份呀。而這溫馨的一晚其實也是我們最後有山友相伴的時光,此後我們便要開始孤寂的雪季聖稜線之行。

D3、4:垂降斷崖 夜宿雪中童話小屋|中霸山屋至素密達山屋

原定這日行程僅需悠閒地推進至霸南山屋,然而因為隔日天氣將變壞並降雪,為了不在這樣的天候狀況下通過素密達斷崖,我們決定趁這日天氣還算穩定,一口氣從中霸山屋推至素密達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朋友Chi(中)送我們至霸基後,我們便要展開孤寂的雪季聖稜線攀登了。

 

於是我們在清晨的夜色中出發,想要在日落前抵達素密達山屋。抵達中霸坪時天空雲層頗厚,本想不等日出直接通過霸基,從鞍部的岔路直下霸南。沒想到到了叉路口,朝陽薄光竟突破了雲層,讓我不得停下紀錄這幅美景。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正在通過霸基的我們。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霸尖山後方的日出。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穆特勒布山與流雲。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小霸尖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品田山與晨光。

 

之後我們橫切至大霸南面,經過舊時登頂大霸尖山的上切處後,便開始一連串在石瀑中的長長下切,最終抵達了位在鞍部、高架設計的霸南山屋。霸南山屋是配置相對完整的山屋,內部有兩層。外部則有陽台與兩個用餐桌椅,一旁還有廁所。山屋底下還有大容量的儲水槽。山屋裡的留言本本應有MIT台灣誌麥導一行人之前紀錄聖稜線時留下的留言,但我翻了好幾遍就是找不到,不知是否真的是我遺漏,還是被私藏了。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霸尖山南面。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切途中回望小霸尖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高架形式的霸南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霸南山屋的留言本。留言本本應有MIT台灣誌麥導一行人之前紀錄聖稜線時留下的留言,但我翻了好幾遍就是找不到,不知是否真的是我遺漏,還是被私藏了。

 

在霸南山屋稍事休息後,我們便開始在森林中爬升。這時雲霧漸濃,許多本應可以看見大小霸的展望點,現已雲深不知處。森林中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只有已經傾頹的巴紗拉雲山屋。我們持續在森林中埋頭推進,直到抵達巴紗拉雲山前的假山頭。在這裡有著開闊的展望,加上陽光乍現,我們除了能回望開展的大霸群峰外,更被眼前山肌鮮明的穆特勒布山所震懾。我們趕緊往巴紗拉雲山頂推進,期待能見到更好的景色。在此我也放飛空拍機,捕捉巴紗拉雲山獨特的岩層紋理。更在回望大霸群峰與來時路時,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霸南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已經傾頹的巴紗拉雲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已經傾頹的巴紗拉雲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途中的一棵奇樹。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在巴紗拉雲山頭回望大霸群峰與來時路時,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霸南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巴紗拉雲山(前)與山頭上的我們。遠方最高峰則為品田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背景的大霸群峰與前景的巴紗拉雲山。有點訝異我們竟然只花半天時間,就從大霸走到這裡。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一路上隨侍在側,山肌紋理獨特的品田山。

 

而雲霧也不知何時開始在山頭聚集了起來。我們收拾好了裝備,便開始往布秀蘭山推進。前往布秀蘭山的斜坡地質頗為破碎,每走一步就會踩落大小岩石。在土石較為鬆動的地方,甚至走三步便下滑一步。接近山頂時,還有碎石參雜殘雪,讓我們費了不少力才登頂。這時山頭已是一片白牆,毫無展望,所以我們小作歇息後,就往今日最後的障礙素密達斷崖前進。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前往布秀蘭山前,地質頗為破碎的斜坡地。

 

在巨石散佈的稜線上走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來到素密達山前的碎石坡。又與滑動土石搏鬥了一番後,我們終於來到素密達山的山頭。這時大家都已筋疲力竭,霧氣也愈發濃密,讓光線更顯昏暗。為了保險起見,我先去探了一下下切素密達斷崖的路況。發現山友留下的拉繩相當的新,狀況很好,不用使用我們自己的確保繩。於是我們與素密達山三角點合影後,便戴上頭燈出發。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切素密達斷崖前,我先探了一下路況。發現山友留下的拉繩相當的新,狀況很好,不用使用我們自己的確保繩。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素密達斷崖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此為第二段的橫渡段。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這裡則是第三段的鯊魚劍。通過這裡便完成素密達斷崖了。

 

素密達斷崖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三段的垂直下降,以及第二段的橫渡。斷崖看來雖險,但其實在前人留下的拉繩、岩釘輔助下,以三點不動一點動的方式小心下降,危險度已經大幅降低。特別是第三段架設了俗稱鯊魚劍的鋼梯,佐以拉繩,安全性又大幅的提升。因此雖然濃霧瀰漫,我們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全員安然度過素密達斷崖,真心感謝前人與架梯的單位。但這時也已暮光昏暗,表示我們必須摸黑在森林中,找到前往素密達山屋的路。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當我們離開鯊魚劍後,天色已經非常昏暗。最後我們摸黑抵達素密達山屋。

 

若是其他三季來,摸點小黑應該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因為是雪季,路徑被厚雪覆蓋,不易辨識。即便照著GPX軌跡行走,也會因為路線冰雪阻擋,而必須另闢新路閃避。最終又是費了一陣氣力,終於在一陣爬升後,在黑暗的森林中看到素密達山屋的三角形剪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森林中,覆雪的素密達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山屋外的路標。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抵達素密達山屋的隔日,就如氣象預報所言的下了大雪。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午降雪漸緩,我們也有機會離開山屋探索一下周遭的森林。

 

翌日就如預報所說,是整天的風雪天。所幸有山屋庇護的我們,能夠相對舒適與安全地度過,並完整地休息了一天。但這天夜晚格外的寒冷,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天氣逐漸轉晴,融雪吸熱所致。我瑟縮在睡袋中,一夜睡睡醒醒地迎來隔日早晨。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天氣逐漸轉晴,融雪吸熱所致。這晚反而格外寒冷難熬。

D5:最美的日落|素密達山屋至雪北山屋

這日預報是天空澄明的好天氣。因此天一亮,我就離開了山屋拍攝晨光灑進森林中的美景,還發現可從林中的縫隙,看到雪山主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日出時的素密達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這時金光灑進森林與山屋,預告了這日的好天氣。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山屋屋簷的串串冰柱是這年冬季寒冷程度的見證。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素密達山屋外的林間縫隙已經可以看到雪山。

 

用過早餐後,我們便輕裝攀登一旁的穆特勒布山。前日來時,就看到穆特勒布山獨特的山容,因此很期待登頂其上。然而穆特勒布山的路徑雖然看起來直覺易行,但其實植披相當濃密不好走。我當時因為要拍照所以背著大背包登頂,途中數次被卡住,費了一番力氣才登頂。然而山頂的景色也絕對值回票價。除了聖稜線起點的大霸群峰一字展開外,途中所經的巴沙拉雲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也清晰可見。途中常伴左右的品田山也近在咫尺,更驚覺日前才剛通過的素密達斷崖之險峻。不過最美的,還是積雪盈尺的聖稜線終點雪山主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中景高聳、近在咫尺的品田山。前方較低的山峰則是素密達山,可以看到素密達斷崖上的攀繩。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素密達斷崖特寫。從遠方看來才覺驚險。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終於登頂我們在聖稜線上不時看到的穆特勒布山。穆特勒布山雖不是百岳,但是3626公尺的海拔卻是超越許多百岳,山頂更是視野無礙、展望極佳。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穆特勒布山上眺望雪山群峰與圈谷。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雪山、北稜角與圈谷特寫。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沒想到還能回望霸南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推測是新竹的風力發電廠。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登頂的隊友們。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前景的穆特勒布山與背景的雪山群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回望大霸群峰、巴紗拉雲山與布秀蘭山。

 

滿目的美景讓我們在山頂拍到欲罷不能,直到迫於行程時間的壓力,才趕緊回到山屋收拾裝備,往今日預計攀登的雪山北峰出發。短暫地在森林中推進不久,我們就開始在碎石坡上陡昇與陡降。隨著我們越接近雪山北峰,路上就越常出現積雪,讓我們得冰爪穿穿脫脫,耗費不少時間,心理也漸感疲憊。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離開穆特勒布山、回到山屋打包好裝備後,我們就開始這日的攀登,前往雪山北峰與雪北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離開山屋後不久,就是連續的陡昇與陡降。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隊友眺望本日預計登頂的雪山北峰。他的空拍機在此不慎墜落,所幸功能仍然正常。

 

途中我們來到雪山北峰前一處大崩壁,這個崩壁壯觀無比,碎石坡更像是無止境一樣地傾瀉至看不見的盡頭。高聳的雪山北峰北面更是猶如一面巨大的高牆,讓站在祂面前的我們顯得渺小無比。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巨大雪山北峰下渺小的人類。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雪山北峰前一處壯闊無比的崩壁。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碎石坡像是無止境一樣地傾瀉至看不見的盡頭。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遠方露出頭來的大霸尖山與右側的穆特勒布山。這時太陽角度漸低,表示我們所剩的日光不多了。

 

我停下來仔細拍攝這個崩壁後,便繼續循著稜線向雪山北峰三岔路口推進。途中太陽西下,橘紅色的斜光照耀在群峰之上,把聖稜線的美又更推上一層樓。但是我們並不能停下腳步好好欣賞,而是必須把握時間,在太陽落至地平線下前的十幾分鐘內,趕緊登頂雪山北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暮光下被映紅的大霸尖山與群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走在登頂雪山北峰前的稜線上,明日的路線與終點已經清楚可見。

 

然而越接近雪山北峰,積雪便越厚。由於長久無人來訪,很難辨識路跡,有時甚至是落足積雪上後,才發現底下其實是杜鵑叢,並不穩固,必須另闢穩徑。耗費許多時間後,我們終於在夕陽壓在地平線上時登頂,得以一賞餘暉下的潔白雪山主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趁最後一絲光線消褪前,趕緊在山頂留下紀念。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離開雪山北峰前再看一眼雪山主峰與北稜角。經過這麼多天,我們終於要迎來聖稜線的最終章了。

 

拍攝並欣賞粉色的雪山主峰後,我們把握尚有餘光的天色,下切至位在森林中,跟素密達山屋猶如雙胞胎的雪北山屋。怎料一進山屋卻發現垃圾散落滿地、腐敗食物的臭氣四溢,讓我們完全傻眼。所幸山屋後的儲水桶水仍未結冰,讓我們得以快速的烹煮晚餐,早早闔上雙眼,讓疲憊的身軀開始恢復。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離開雪山北峰,發現可以看到平地的燈火。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D6:最遠的距離|聖稜線最終章

這日我們起了個大早,在雪北山屋旁的森林中迎接了日出。我們貪戀早晨的金黃光線,在此花了不少時間拍攝,才啟程上路。這日又是晴朗無雲的大晴天,當我們從雪北山屋所在的山谷推進到稜線上、盛滿白雪的兩座圈谷映入眼簾時,才頓覺雪山好近,終點似乎近在咫尺了。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最後一日,我們在雪北山屋旁的森林迎來金光日出。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由於昨晚摸黑抵達,這時我們才看清雪北山屋周遭的環境。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日出的晨光打進雪北森林。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們貪戀早晨的金光,在山屋周遭花了不少時間拍攝。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最終我們打包完畢,離開這棟一樣童話的三角山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當我們從雪北山屋所在的山谷推進到稜線上、盛滿白雪的兩座圈谷映入眼簾時,才頓覺雪山好近,終點似乎近在咫尺了。

 

於是我們在盛日的刺眼光線下,沿著肩寬小徑曲折上下、持續推升,希望能早點穿越那最後覆雪的稜線,戴上勝利的榮冠。而這也是讓我們在期間冰爪穿穿脫脫的煩躁與身心疲憊下,支撐我們的信念。最終,在過海拔3705公尺的凱蘭特昆山北峰後不久,我們開始踏上全是白雪的路段,而這其實才是困難的開始。因為我們必須在厚雪中陸續登上台灣第三與第二高峰。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凱蘭特崑山北峰。推測應該不是正式的命名吧?

 

這年(2022)的雪山雪況是近五年最好,積雪最厚時,幾乎有一公尺深。也因為如此,原有的登雪山路徑深埋雪下,讓369山莊方向來的山友必須從圈谷另闢新徑直上雪山主峰。而聖稜線方向亦是如此,我們攀登積雪雖不是最厚,但也有60公分深。加上整個雪季幾乎沒有山友走過聖稜線,因此雪山北峰至雪山主峰這一段,尤其是北稜角至雪山主峰的路況並不明朗,我們尤其擔心北稜角往雪山主峰側的下切拉繩會被冰雪深埋。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途中看見熟悉的三六九山莊。

 

除了厚實的積雪覆蓋住原本的山徑,使我們必須另闢可以安全通過的路徑、耗費不少時間外,通往凱蘭特崑山的地勢也愈發陡峭。之前許多路段即便多少有些積雪、結冰,但因為坡度相對緩,也不長,我們或多或少還能靠著登山杖,甚至拉著一旁的植物上攀。但登上凱蘭特昆山前的坡除了幾乎沒有植物可抓外,坡度也相當陡。嘗試了幾次後,才在冰斧的輔助下,順利登頂。這也是我們此行首次使用冰斧,攜帶的雪地三寶終於全員登場。登頂後我們自然地尋找寫有山名的不鏽鋼基柱,沒想到放眼望去都沒看見它的蹤影,最終才在厚雪中找到被深埋的它。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被厚雪深埋的凱蘭特昆山不鏽鋼基柱。

 

通過凱蘭特昆山後,下一個山頭就是更高的台灣第三高峰北稜角*。我們一方面為了能方便推進,在稜線上必須避開植披外,為了安全,也須注意不要走得太靠近外側,畢竟我們不知道這些厚雪究竟是懸空,還是覆於實地之上。當我們越接近北稜角,越覺它山體的巨大與困難,也發現我原本預估通過北稜角的時間,已不是樂觀而是天真。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走在覆雪的稜線上時,我們為了能方便推進,在稜線上必須向外避開植披,但為了安全,也須注意不要走得太靠近外側,畢竟我們不知道這些厚雪究竟是懸空,還是覆於實地之上。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這時也看見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隊友們在稜線上合影。因為雪季久無山友攀登聖稜線,稜線上都是平滑的白雪,全無人類的足印。

 

經過幾個小鋸齒連峰的瘦稜後,終於來到北稜角的跟前。但我隨即被眼前的畫面震懾住,一道光滑且長達一、兩百公尺的陡峭雪坡橫亙在我們與北稜角之間。途中沒有任何露岩可抓或者植物可以下繩,而我們每人只有20公尺的確保繩,也沒有技術雪攀的知識與經驗。一但失足,就是順著雪坡滑落至數百公尺下的圈谷底部。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來到北稜角的跟前,我即被眼前的畫面震懾住。一道光滑且長達一、兩百公尺的陡峭雪坡橫亙在我們與北稜角之間。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這道雪坡途中沒有任何露岩可抓或者植物可以下繩。一但失足,就是順著雪坡滑落至數百公尺下的圈谷底部。

 

但此時的我仍想登頂雪山主峰,完成聖稜線。尤其是雪山主峰就在我的左側,我可以清楚看到登頂其上的山友,終點已經近在咫尺,彷彿伸手可及。而我與終點之間,就只剩這座北稜角。經過六天漫長的攀登,若我能通過那個雪坡,預計最多兩小時內,就能完登聖稜線,完成我長久以來的願望。但每當我看向那道雪坡,心裡便會冒出一股不祥的感覺,並無法抑止地感到憂懼。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此時雪山主峰就在我的左側,我已可以清楚看到登頂其上的山友。

 

最後理性還是戰勝了我想完登的執念。我跟同伴解釋了繼續前進的困難後,他們也認同不可能通過雪坡,我們便開始討論下徹的路線。本想直接從山壁直接下切到圈谷,也許還有機會攀登雪山主峰。但後來發現山壁過於陡峭,而且這種走法也不算完成聖稜線,便決定還是走水源路回到三六九山莊,再循雪東線回到登山口。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最後理性還是戰勝了我想完登的執念,決定由水源路下徹。途中忍不住回望,沒想到我們與雪山主峰看似接近,但卻隔了最遠的距離。

   

我們決定回頭時已近下午三點。回到凱蘭特崑山前再下切水源路又費去不少時間,最終抵達雪山登山口時已是晚間十點。途中受到三六九山莊莊主、山友、協作和七卡山莊的雪霸工作人員的熱心關懷。尤其三六九山莊莊主很大方地想留宿我們,讓我們迫降一晚再下山。但我們的接駁車已在登山口等待,雖然很想立刻在369躺平,但還是要持續趕路下山。交談間得知到當天有山友在圈谷摔傷、有山友遲遲未回來山屋,甚至還有一對夫婦天黑了還堅持要過去翠池,種種事情都讓莊主與工作人員即便晚上了仍要掛心、無法休息。感念他們辛勞的付出外,也慶幸自己此行沒有造成他人太多的負擔。

 

也要感謝我們這次的接駁服務 Tripool,從傍晚開始就一直在登山口等到我們晚上十點下山為止。送我們回到市區時更已是凌晨,真的是使命必達,值得信賴的服務。

後記

其實下山後,我心中一直反覆質疑自己撤退的決定是否正確,當時如果我執意一試,會不會我真能通過那道雪坡呢?作為一個有fomo的人,這個疑問就像腦癢(brain itch)一樣困擾著我。直到下撤隔天,我看到有一隊人在北稜角前發生了墜谷山難的新聞*,將新聞中提到的墜谷位置GPS座標輸入google earth後,發現正是我覺得過不去的那道雪坡,才真正確定我當時沒有做錯決定,讓我有了徹底的closure。

 

雪季聖稜線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器材與拍攝建議

這篇雪季聖稜線的拍攝器材我使用了Nikon Z6、Nikkor Z 14-30 f/4、Nikkor Z 24-70 f/2.8、Nikkor Z 70-200 f/2.8與Peak Design Travel Tripod,空拍機則是使用DJI AIR 2S。會選擇攜帶這樣的配置,尤其是帶了70-200,就是希望在這趟難得的山旅中,不在影像品質上有所妥協。

 

但如果再走一次的話,我想我會把Nikkor Z 24-70 f/2.8、Nikkor Z 70-200 f/2.8換成Nikkor Z 24-120 f/4。因為在聖稜線前,我有短暫地拿Nikkor Z 24-120 f/4去拍攝雪季雪山與玉山作為測試,發現在畫質上幾乎看不出差異。而我這趟因為是雪季登山,除了攜帶雪季三寶外,還有繩子與吊帶等確保裝備,最終背包重量來到了27kg。因此如果畫質沒有顯著差異的話,Nikkor Z 24-120 f/4會讓我的負重與拍攝彈性改善不少。

 

備註:

  1. 在日治與戰後初期,稱現在的北稜角為「次高山北峰」及「雪山北峰」。現在的雪山北峰則稱「凱蘭特崑山」或「次高北山」。
  1. 引述聯合報3/10新聞,一支三男兩女登山隊,在凱蘭特崑山往雪山方向,北稜角前發生登山客墜谷意外,GPS位置在北緯24度23分19秒、東經121度13分55秒。隊中53歲張姓隊員在北稜角前100公尺滑落約二、三百公尺,初步檢傷右手疑似骨折、右大腿擦傷。由空勤總隊直升機救出送往台中送醫。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