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季聖稜線
雪季聖稜線攀登紀錄
繼之前嘗試冬攀聖稜線,卻在大霸尖山前鎩羽而歸後,我們下山後旋即開始計劃再次嘗試。於是兩個月後,我們再次踏上這條神聖稜線的征程。一路上,我們覽盡美景、垂降斷崖、也經歷壞天氣,更在行程的最後,看見了這趟聖稜線中最遠的距離。
路線
這次因為還有些第一次去大霸的朋友隨行至大霸尖山,因此路線與之前攝影行程安排稍有不同,此次預計走法如下:
D1:觀霧至九九山莊
D2:九九山莊到中霸山屋
D3:中霸山屋經大霸尖山至霸南山屋
D4:霸南山屋經巴紗拉雲山、素密達山,下素密達斷崖至雪北山屋
D5:素密達山屋後先登穆特勒布山後,經雪山北峰再至雪北山屋
D6:雪北山屋經凱蘭特崑山、北稜角、雪山主峰,回到武陵農場登山口
然而實際行程因為天氣、路況,而有所變更。實際行程細節如下:
D1:第五次的17KM|觀霧至九九山莊
啟豋前一日抵達觀霧山莊時,有遊客看到我們一身重裝、詢問我們要去哪裡時,我便指著遠方開展的聖稜線說『那裏』。看著他們驚訝的表情,其實我自己也對這趟遙遠的山旅,心裡暗暗感到不可思議。是呀,不用一週的時間,我們便要走到遠方看似遙不可及的那座雪白山頭。
翌晨走在不久前才踏足的大鹿林道東線時,驚覺植被顏色已由秋冬的黃褐色,轉為初春的新綠,有些訝異於季節時序轉換之快與明顯。踢完漫長的17公里大鹿林道東線之後,接著就是一路上坡至今日的住宿點九九山莊。而這也是我第五次踢完17公里,衷心希望短時間內不要再來了。
我出發前因為趕時間沒有好好打包,造成背包的重心偏高,讓我在攀登時額外耗去許多體力,也落後多數隊友。所幸Danny抵達山屋後,回來幫我把背包背上九九山莊前的最後一段上坡,不然我可能要更晚才能抵達。這時的九九山莊比我們冬季來時熱鬧一些。之前下山經過時,山莊餐廳內僅兩位隔日要上山的外國山友。這次來時則是座無虛席,熱鬧不少。
D2:最後的陪伴|九九山莊到中霸山屋
離開九九山莊後,地勢是一路上坡直至稜線為止。經過一夜休整,這日我的狀態好上不少,很快就抵達加利山岔路口。我走到上方的空地,想看看大小霸的雪況,沒想到卻看到對面雪山群峰積雪盈尺的壯闊山容。
欣賞完雪山美景後,我便繼續向今日的落腳處中霸山屋推進。這日天氣好,行程又短,我在中午左右就抵達了中霸山屋。整理好自己的裝備與睡眠系統後不久,原本在後方拍攝的隊友也陸續抵達。而這晚的中霸山屋也熱鬧非凡,是完全滿床的狀態,跟過往只有我一人或者同行隊友的情況大大不同。
晚上我們與山友分享食物與閒聊,言談間發現他們竟就住在距離我家五分鐘處,沒想到竟然在此深山中相遇,真的是緣份呀。而這溫馨的一晚其實也是我們最後有山友相伴的時光,此後我們便要開始孤寂的雪季聖稜線之行。
D3、4:垂降斷崖 夜宿雪中童話小屋|中霸山屋至素密達山屋
原定這日行程僅需悠閒地推進至霸南山屋,然而因為隔日天氣將變壞並降雪,為了不在這樣的天候狀況下通過素密達斷崖,我們決定趁這日天氣還算穩定,一口氣從中霸山屋推至素密達山屋。
於是我們在清晨的夜色中出發,想要在日落前抵達素密達山屋。抵達中霸坪時天空雲層頗厚,本想不等日出直接通過霸基,從鞍部的岔路直下霸南。沒想到到了叉路口,朝陽薄光竟突破了雲層,讓我不得停下紀錄這幅美景。
之後我們橫切至大霸南面,經過舊時登頂大霸尖山的上切處後,便開始一連串在石瀑中的長長下切,最終抵達了位在鞍部、高架設計的霸南山屋。霸南山屋是配置相對完整的山屋,內部有兩層。外部則有陽台與兩個用餐桌椅,一旁還有廁所。山屋底下還有大容量的儲水槽。山屋裡的留言本本應有MIT台灣誌麥導一行人之前紀錄聖稜線時留下的留言,但我翻了好幾遍就是找不到,不知是否真的是我遺漏,還是被私藏了。
在霸南山屋稍事休息後,我們便開始在森林中爬升。這時雲霧漸濃,許多本應可以看見大小霸的展望點,現已雲深不知處。森林中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只有已經傾頹的巴紗拉雲山屋。我們持續在森林中埋頭推進,直到抵達巴紗拉雲山前的假山頭。在這裡有著開闊的展望,加上陽光乍現,我們除了能回望開展的大霸群峰外,更被眼前山肌鮮明的穆特勒布山所震懾。我們趕緊往巴紗拉雲山頂推進,期待能見到更好的景色。在此我也放飛空拍機,捕捉巴紗拉雲山獨特的岩層紋理。更在回望大霸群峰與來時路時,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霸南山屋。
而雲霧也不知何時開始在山頭聚集了起來。我們收拾好了裝備,便開始往布秀蘭山推進。前往布秀蘭山的斜坡地質頗為破碎,每走一步就會踩落大小岩石。在土石較為鬆動的地方,甚至走三步便下滑一步。接近山頂時,還有碎石參雜殘雪,讓我們費了不少力才登頂。這時山頭已是一片白牆,毫無展望,所以我們小作歇息後,就往今日最後的障礙素密達斷崖前進。
在巨石散佈的稜線上走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來到素密達山前的碎石坡。又與滑動土石搏鬥了一番後,我們終於來到素密達山的山頭。這時大家都已筋疲力竭,霧氣也愈發濃密,讓光線更顯昏暗。為了保險起見,我先去探了一下下切素密達斷崖的路況。發現山友留下的拉繩相當的新,狀況很好,不用使用我們自己的確保繩。於是我們與素密達山三角點合影後,便戴上頭燈出發。
素密達斷崖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三段的垂直下降,以及第二段的橫渡。斷崖看來雖險,但其實在前人留下的拉繩、岩釘輔助下,以三點不動一點動的方式小心下降,危險度已經大幅降低。特別是第三段架設了俗稱鯊魚劍的鋼梯,佐以拉繩,安全性又大幅的提升。因此雖然濃霧瀰漫,我們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全員安然度過素密達斷崖,真心感謝前人與架梯的單位。但這時也已暮光昏暗,表示我們必須摸黑在森林中,找到前往素密達山屋的路。
若是其他三季來,摸點小黑應該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因為是雪季,路徑被厚雪覆蓋,不易辨識。即便照著GPX軌跡行走,也會因為路線冰雪阻擋,而必須另闢新路閃避。最終又是費了一陣氣力,終於在一陣爬升後,在黑暗的森林中看到素密達山屋的三角形剪影。
翌日就如預報所說,是整天的風雪天。所幸有山屋庇護的我們,能夠相對舒適與安全地度過,並完整地休息了一天。但這天夜晚格外的寒冷,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天氣逐漸轉晴,融雪吸熱所致。我瑟縮在睡袋中,一夜睡睡醒醒地迎來隔日早晨。
D5:最美的日落|素密達山屋至雪北山屋
這日預報是天空澄明的好天氣。因此天一亮,我就離開了山屋拍攝晨光灑進森林中的美景,還發現可從林中的縫隙,看到雪山主峰。
用過早餐後,我們便輕裝攀登一旁的穆特勒布山。前日來時,就看到穆特勒布山獨特的山容,因此很期待登頂其上。然而穆特勒布山的路徑雖然看起來直覺易行,但其實植披相當濃密不好走。我當時因為要拍照所以背著大背包登頂,途中數次被卡住,費了一番力氣才登頂。然而山頂的景色也絕對值回票價。除了聖稜線起點的大霸群峰一字展開外,途中所經的巴沙拉雲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也清晰可見。途中常伴左右的品田山也近在咫尺,更驚覺日前才剛通過的素密達斷崖之險峻。不過最美的,還是積雪盈尺的聖稜線終點雪山主峰。
滿目的美景讓我們在山頂拍到欲罷不能,直到迫於行程時間的壓力,才趕緊回到山屋收拾裝備,往今日預計攀登的雪山北峰出發。短暫地在森林中推進不久,我們就開始在碎石坡上陡昇與陡降。隨著我們越接近雪山北峰,路上就越常出現積雪,讓我們得冰爪穿穿脫脫,耗費不少時間,心理也漸感疲憊。
途中我們來到雪山北峰前一處大崩壁,這個崩壁壯觀無比,碎石坡更像是無止境一樣地傾瀉至看不見的盡頭。高聳的雪山北峰北面更是猶如一面巨大的高牆,讓站在祂面前的我們顯得渺小無比。
我停下來仔細拍攝這個崩壁後,便繼續循著稜線向雪山北峰三岔路口推進。途中太陽西下,橘紅色的斜光照耀在群峰之上,把聖稜線的美又更推上一層樓。但是我們並不能停下腳步好好欣賞,而是必須把握時間,在太陽落至地平線下前的十幾分鐘內,趕緊登頂雪山北峰。
然而越接近雪山北峰,積雪便越厚。由於長久無人來訪,很難辨識路跡,有時甚至是落足積雪上後,才發現底下其實是杜鵑叢,並不穩固,必須另闢穩徑。耗費許多時間後,我們終於在夕陽壓在地平線上時登頂,得以一賞餘暉下的潔白雪山主峰。
拍攝並欣賞粉色的雪山主峰後,我們把握尚有餘光的天色,下切至位在森林中,跟素密達山屋猶如雙胞胎的雪北山屋。怎料一進山屋卻發現垃圾散落滿地、腐敗食物的臭氣四溢,讓我們完全傻眼。所幸山屋後的儲水桶水仍未結冰,讓我們得以快速的烹煮晚餐,早早闔上雙眼,讓疲憊的身軀開始恢復。
D6:最遠的距離|聖稜線最終章
這日我們起了個大早,在雪北山屋旁的森林中迎接了日出。我們貪戀早晨的金黃光線,在此花了不少時間拍攝,才啟程上路。這日又是晴朗無雲的大晴天,當我們從雪北山屋所在的山谷推進到稜線上、盛滿白雪的兩座圈谷映入眼簾時,才頓覺雪山好近,終點似乎近在咫尺了。
於是我們在盛日的刺眼光線下,沿著肩寬小徑曲折上下、持續推升,希望能早點穿越那最後覆雪的稜線,戴上勝利的榮冠。而這也是讓我們在期間冰爪穿穿脫脫的煩躁與身心疲憊下,支撐我們的信念。最終,在過海拔3705公尺的凱蘭特昆山北峰後不久,我們開始踏上全是白雪的路段,而這其實才是困難的開始。因為我們必須在厚雪中陸續登上台灣第三與第二高峰。
這年(2022)的雪山雪況是近五年最好,積雪最厚時,幾乎有一公尺深。也因為如此,原有的登雪山路徑深埋雪下,讓369山莊方向來的山友必須從圈谷另闢新徑直上雪山主峰。而聖稜線方向亦是如此,我們攀登積雪雖不是最厚,但也有60公分深。加上整個雪季幾乎沒有山友走過聖稜線,因此雪山北峰至雪山主峰這一段,尤其是北稜角至雪山主峰的路況並不明朗,我們尤其擔心北稜角往雪山主峰側的下切拉繩會被冰雪深埋。
除了厚實的積雪覆蓋住原本的山徑,使我們必須另闢可以安全通過的路徑、耗費不少時間外,通往凱蘭特崑山的地勢也愈發陡峭。之前許多路段即便多少有些積雪、結冰,但因為坡度相對緩,也不長,我們或多或少還能靠著登山杖,甚至拉著一旁的植物上攀。但登上凱蘭特昆山前的坡除了幾乎沒有植物可抓外,坡度也相當陡。嘗試了幾次後,才在冰斧的輔助下,順利登頂。這也是我們此行首次使用冰斧,攜帶的雪地三寶終於全員登場。登頂後我們自然地尋找寫有山名的不鏽鋼基柱,沒想到放眼望去都沒看見它的蹤影,最終才在厚雪中找到被深埋的它。
通過凱蘭特昆山後,下一個山頭就是更高的台灣第三高峰北稜角*。我們一方面為了能方便推進,在稜線上必須避開植披外,為了安全,也須注意不要走得太靠近外側,畢竟我們不知道這些厚雪究竟是懸空,還是覆於實地之上。當我們越接近北稜角,越覺它山體的巨大與困難,也發現我原本預估通過北稜角的時間,已不是樂觀而是天真。
經過幾個小鋸齒連峰的瘦稜後,終於來到北稜角的跟前。但我隨即被眼前的畫面震懾住,一道光滑且長達一、兩百公尺的陡峭雪坡橫亙在我們與北稜角之間。途中沒有任何露岩可抓或者植物可以下繩,而我們每人只有20公尺的確保繩,也沒有技術雪攀的知識與經驗。一但失足,就是順著雪坡滑落至數百公尺下的圈谷底部。
但此時的我仍想登頂雪山主峰,完成聖稜線。尤其是雪山主峰就在我的左側,我可以清楚看到登頂其上的山友,終點已經近在咫尺,彷彿伸手可及。而我與終點之間,就只剩這座北稜角。經過六天漫長的攀登,若我能通過那個雪坡,預計最多兩小時內,就能完登聖稜線,完成我長久以來的願望。但每當我看向那道雪坡,心裡便會冒出一股不祥的感覺,並無法抑止地感到憂懼。
最後理性還是戰勝了我想完登的執念。我跟同伴解釋了繼續前進的困難後,他們也認同不可能通過雪坡,我們便開始討論下徹的路線。本想直接從山壁直接下切到圈谷,也許還有機會攀登雪山主峰。但後來發現山壁過於陡峭,而且這種走法也不算完成聖稜線,便決定還是走水源路回到三六九山莊,再循雪東線回到登山口。
我們決定回頭時已近下午三點。回到凱蘭特崑山前再下切水源路又費去不少時間,最終抵達雪山登山口時已是晚間十點。途中受到三六九山莊莊主、山友、協作和七卡山莊的雪霸工作人員的熱心關懷。尤其三六九山莊莊主很大方地想留宿我們,讓我們迫降一晚再下山。但我們的接駁車已在登山口等待,雖然很想立刻在369躺平,但還是要持續趕路下山。交談間得知到當天有山友在圈谷摔傷、有山友遲遲未回來山屋,甚至還有一對夫婦天黑了還堅持要過去翠池,種種事情都讓莊主與工作人員即便晚上了仍要掛心、無法休息。感念他們辛勞的付出外,也慶幸自己此行沒有造成他人太多的負擔。
也要感謝我們這次的接駁服務 Tripool,從傍晚開始就一直在登山口等到我們晚上十點下山為止。送我們回到市區時更已是凌晨,真的是使命必達,值得信賴的服務。
後記
其實下山後,我心中一直反覆質疑自己撤退的決定是否正確,當時如果我執意一試,會不會我真能通過那道雪坡呢?作為一個有fomo的人,這個疑問就像腦癢(brain itch)一樣困擾著我。直到下撤隔天,我看到有一隊人在北稜角前發生了墜谷山難的新聞*,將新聞中提到的墜谷位置GPS座標輸入google earth後,發現正是我覺得過不去的那道雪坡,才真正確定我當時沒有做錯決定,讓我有了徹底的closure。
器材與拍攝建議
這篇雪季聖稜線的拍攝器材我使用了Nikon Z6、Nikkor Z 14-30 f/4、Nikkor Z 24-70 f/2.8、Nikkor Z 70-200 f/2.8與Peak Design Travel Tripod,空拍機則是使用DJI AIR 2S。會選擇攜帶這樣的配置,尤其是帶了70-200,就是希望在這趟難得的山旅中,不在影像品質上有所妥協。
但如果再走一次的話,我想我會把Nikkor Z 24-70 f/2.8、Nikkor Z 70-200 f/2.8換成Nikkor Z 24-120 f/4。因為在聖稜線前,我有短暫地拿Nikkor Z 24-120 f/4去拍攝雪季雪山與玉山作為測試,發現在畫質上幾乎看不出差異。而我這趟因為是雪季登山,除了攜帶雪季三寶外,還有繩子與吊帶等確保裝備,最終背包重量來到了27kg。因此如果畫質沒有顯著差異的話,Nikkor Z 24-120 f/4會讓我的負重與拍攝彈性改善不少。
備註:
- 在日治與戰後初期,稱現在的北稜角為「次高山北峰」及「雪山北峰」。現在的雪山北峰則稱「凱蘭特崑山」或「次高北山」。
- 引述聯合報3/10新聞,一支三男兩女登山隊,在凱蘭特崑山往雪山方向,北稜角前發生登山客墜谷意外,GPS位置在北緯24度23分19秒、東經121度13分55秒。隊中53歲張姓隊員在北稜角前100公尺滑落約二、三百公尺,初步檢傷右手疑似骨折、右大腿擦傷。由空勤總隊直升機救出送往台中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