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戰勝利日 VE Day
歷史的輪迴
1945年的五月八日,第三帝國元帥凱特爾(Wilhelm Keitel)在被炸成斷垣殘壁的柏林,簽署了德國無條件投降書。而在倫敦白廳(White Hall)的陽台上,時任英相的邱吉爾,則向路上聚集的群眾宣布歐洲戰場的勝利,宣告二戰在歐洲的終結。之後歐戰勝利日便被定為國定假日慶祝。
目錄
Toggle慶祝活動與插曲
2015年歐戰勝利日屆滿七十週年時,英國及歐洲各地都有各式的慶祝活動。在倫敦,主要的儀式則在當年邱吉爾宣佈勝利的白廳、其前方的戰爭紀念碑、周邊的國會廣場和西敏寺進行。那年的VE Day正逢週五,因此連續週末三天幾乎都有慶祝活動。5/8當天在白廳有軍樂隊演奏、政治人物獻花致辭,以及在下午三點鐘全國靜默兩分鐘,對戰爭犧牲將士的致敬。我個人比較感到震撼的是其中一段是重現邱吉爾的勝利演說片段,當時真的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遊行活動的軍樂隊演奏。
兩分鐘靜默與邱吉爾演講片段重述後,軍樂隊演奏英國國歌。
而念到引用聖經的章節時,圍觀群眾也自動自發地默讀起來。但其實我覺得圍觀的群眾中,真正的英國民眾其實不算多。也許遊客還多於本地人一些。一方面可能二戰已經是遙遠的事了,除了老兵家屬和愛國主義者外,一般民眾似乎參與程度不高。
另一方面可能英國社會組成中有多元的族裔,而並非這些族裔都有相同的歷史記憶。例如在兩分鐘靜默時,一名看起來像印度、巴基斯坦裔、操著道地英國腔的男子邊走邊說話,遭到一名白人中年女子發出噓聲制止。兩者之後便有一小段口角,顯然兩人對這樣『尊重國家歷史』的時刻,在重視程度上有不同的理解。
活動結束後我在路上看到一名老兵,便上前與他攀談。我問他還記得VE Day時的情景嗎?他說他記得,但他更記得VJ Day,因為他當時人還在當時戰爭尚未結束的新加坡!
晚上,在國會大廈、聖保羅大教堂與特拉加法廣場三個倫敦著名地標前則打上象徵勝利的V型光束。重現七十年前戰爭結束時,為了慶祝而將原本用以搜索敵機的探照燈轉而照亮倫敦地標及打出V型光柱的情景。
文化的差異
看到這些老兵時,我其實感受台灣與英國的巨大文化差異。在台灣,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是更多矛盾和衝突的開端。即使現在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但在當時可能是敵對的雙方;那天可能是光榮的抗戰勝利,也可能是不便再提的記憶。複雜的歷史背景、截然相反的歷史記憶,以致在台灣很少看見像歐洲這樣全國一致慶祝軍事勝利、向老兵致敬的活動。
這三天之中在路上有時會看到打扮成40年代裝扮的人,不論是軍服或者平民服飾,真的是相當有趣。
我在地鐵上也遇到全副武裝的二戰英國士兵,相當特殊的經驗。
歷史的輪迴
那年也正值俄羅斯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政界便有很多臆測,時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會不會出席莫斯科的慶祝儀式。在歐美元首大多因為俄羅斯介入烏克蘭戰事都杯葛出席的情況下,概括承受戰爭發起國責任的梅克爾,最終還是去了這個戰勝國的典禮。在致詞中她依然呼籲俄羅斯運用它對烏東叛軍的影響力,將事態帶往和平的方向。但在執筆的2022年當下,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全球為之動盪,至今戰事未歇。
每年戰爭紀念儀式依然如期舉行、凋零中的老兵再再重訴戰事殘酷,但歷史卻彷彿超脫一切地持續重演。
後記
*在多數的西歐國家與美國,5/8為歐戰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東歐與一些東南歐的國家,像是一些前蘇聯加盟國與俄羅斯,則因為時差的關係,正式停火時已是5/9日,遂定5/9為歐戰勝利日。
*我後來曾有一位flat mate是克里米亞人,但他也毫不遲疑的說他是俄國人。因此其實也是世界並非兩極價值觀的例證。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