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中路全段健行紀錄

淡蘭古道中路全段健行記錄與拍攝建議



較於閱讀歷史,其實我更偏好走進歷史。這次很感謝Fjällräven小狐狸的邀請,用四天時間,由清代淡水廳循古道走到噶瑪蘭廳(今基隆暖暖車站至宜蘭外澳車站),走了趟五十公里的百餘年歷史,用雙腳一步步體會感受先人的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刻劃出的歷史長路。這道深刻在北台灣的歷史痕跡,即是淡蘭古道中路。

淡蘭古道中路全段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淡蘭古道中路之北勢溪古道段。

 

淡蘭古道中路之柑腳段。

 

淡蘭古道中路之坪溪古道段。

 

淡蘭古道中路的宜蘭外澳端。

淡蘭古道中路簡史與看點

淡蘭古道是清末至日治初期時,聯通台北、基隆與宜蘭的主要道路。共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我這次走的中路是先民闢山墾拓的生存之路,因此處處可見前人的智慧、靈活與精神寄託。像是古道多沿溪而築,除了取水方便外,更是因為溪流所經之處,多為較為省力的最低越嶺點。以及因過去開墾不易,生死難料,因此路上常見土地公、有應公廟。加上過去屯墾留下的梯田駁坎、古石橋、古厝,以及淡蘭古道上最古老的、侏羅紀時就存在的活化石雙扇蕨等諸多可看之處,因此雖然這是我走過海拔最低的縱走,但也有不同於高海拔路線的精彩。(含氧量還更高!)

 

淡蘭古道中路之崩山坑古道段。這座古橋是當時周遭居民,每戶出一塊錢,請外地專門造橋的師父所建的石造糯米橋。除了橋身外,其實河岸邊坡也砌駁坎加固,整體結構至今依然穩定。

 

崩山坑古道的廢棄古厝。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段的土地公廟。

淡蘭古道的標誌雙扇覺蕨。

Fjällräven Taiwan Trail 淡蘭古道中路路線

D1: 暖暖車站(廣義的古道起點)→(4.1K, 50分鐘)→暖東峽谷(活動的正式起點)→(2K, 45分鐘)→暖東舊道(十分古道)→(1K, 30分鐘)→五分山步道→(1.5K, 50分鐘)→運煤道→(1K, 30分鐘)→十分(宿)

D2: 十分→番子坑步道→(2.2K, 60分鐘)→平湖西步道→(1.2K, 40分鐘)→平湖東步道→(0.8K, 25分鐘)→大坑山稜線步道→(1.6K, 50分鐘)→上內平林步道→(3.4K, 100分鐘)→柑腳(宿) 

D3: 柑腳→崩山坑古道→(7.2K, 240分鐘)→北勢溪古道→(6.1K, 120分鐘)→灣潭古道→(4.6K, 120分鐘)→灣潭(宿)

D4: 灣潭→烏山越嶺古道(4.8K, 45分鐘)→坪溪古道(1.5K, 45分鐘)→石空古道(5.3K, 90分鐘)→外澳接天宮

 

D1 暖暖車站至十分:經暖東舊道、五分山步道

雖然這次Fjällräven Taiwan Trail活動的起點是在暖東峽谷,但因為資料上,古道的起點是在暖暖車站,因此我選擇從車站出發,抵達暖東峽谷報到後,再與活動參加者一起出發。這段路由於都在市區,因此是走在人行道上。地勢則是緩上,算是不錯的暖身。抵達暖東峽谷後,馬上看到小狐狸的旗幟與藍色帳篷。報到之後,便可領取行動糧、瓦斯罐、保溫毯、垃圾袋、安全標章與活動護照等物資。其中活動護照最為重要,除了因為護照蓋完check point的章後,可以獲得活動紀念品外,更因為護照內有每日行程的資訊與步道簡介,可以隨時翻閱。

 

暖東峽谷報到處。

 

報到之後,便可領取行動糧、瓦斯罐、保溫毯、垃圾袋、安全標章與活動護照等物資。

 

其中活動護照最為重要,除了因為護照蓋完check point的章後,可以獲得活動紀念品外,更因為護照內有每日行程的資訊與步道簡介,可以隨時翻閱。

 

出發後,淡蘭古道的人文歷史旋即迎面而來。離起點不遠的步道邊,就可看到萬善洞與老土地公廟。萬善洞是過去漢人,把屯墾時發現的原漢無主、暫無法回故鄉的亡故漢人之骸骨,先撿骨放進金斗甕後,暫厝山洞所形成的。而建於1915年的土地公廟,則是當時村民的信仰寄託。從這裡淡蘭古道沿溪而行的特徵也開始慢慢展現。

 

暖東峽谷內的萬善洞。萬善洞是過去漢人,把屯墾時發現的原漢無主、暫無法回故鄉的亡故漢人之骸骨,先撿骨放進金斗甕後,暫厝山洞所形成的。

 

淡蘭古道中路暖東舊道段的萬善洞。

 

建於1915年(大正四年)的土地公廟,則是當時村民的信仰寄託。

 

從峽谷續行經農場爬升到平緩的產業道路後不久,便開始爬坡向上,直到稜線上的五分山步道。在即將抵達越嶺點前,還能看到早期三塊石樣式的土地公廟。抵達稜線越嶺點的另一座老石砌土地公廟並稍事休息後,便繼續前往十分。

 

離開暖東峽谷直到稜線上的五分山步道前,都是不間斷地爬坡。

 

即將抵達越嶺點前,還能看到早期三塊石樣式的土地公廟。

 

稜線越嶺點年代久遠的土地公廟。

 

此後往十分方向便是一路下坡的水泥階梯步道,最終接到新平溪煤礦博物館。新平溪煤礦場雖是在1965年才正式開採,比淡蘭古道開闢的時間晚了不少。但也是平溪、十分一代重要的歷史印記。例如園區內的礦車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比縱貫鐵路還早。現今也以園區觀光列車持續運行,極具歷史價值。

 

通過越嶺點後往十分方向便是一路下坡的水泥階梯步道。

 

淡蘭古道中路十分段的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運煤到。當時運煤車就已經電氣化,比縱貫鐵路還早,在過去屬於相當先進的設施。

 

 

選洗煤場。

 

從煤礦博物館下切到十分老街後,時間正值中午,許多參加者選擇在此用午餐,或者買些清涼消暑的飲品。但由於環境突然從幽靜山林變成喧囂熱門國際景點,讓我感覺到有點不能適應,便快步續行,前往今日宿營地。這次的宿營地是十分自然露營區,有盥洗設備、吹風機與廁所,營位不遠處也有許多插座、水槽,還位在一條平靜的小溪旁。但最令我驚訝的是,竟有速度還不錯的Wifi! 

 

 

在大家陸續抵達並搭好營帳與梳洗後,小狐狸也安排了Garmin inReach 2介紹與離線地圖教學課程。上完課後,就是領取美味晚餐的時刻。小狐狸知道大家登山時已經吃膩了乾燥食物,便安排由在地店家準備的美食。只需簡單使用登山爐加熱,就可以食用。這晚晚餐是紅醬北非小米Cous Cous,好吃、營養又飽足感十足!

 

Garmin inReach 2介紹。

 

感覺之後走探勘路線蠻需要的。

 

超好吃的cous cous! 但我不知道左邊Taiwan Trail的貼紙是可以撕下來的紀念品,就跟著包裝一起丟掉了,好可惜!

 

這日行程整體來說,路程短且沒有太多爬坡,我自己覺得是相對輕鬆。但對於平常較少登山或者沒有運動習慣者,可能在五分山步道前的爬升會感到比較辛苦。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小狐狸在晚上請來了長路計畫紀錄片中的主角阿璞,講述她如何在Rockland團隊的協助下,克服自己身體中風的不便,以21天完成淡蘭古道中路的故事,來激勵所有參加者。

 

長路計畫紀錄片中的主角阿璞也現身營地,以自己克服身體不便完成淡蘭古道中路的故事,來激勵所有參加者。

D2 十分至柑腳:經番子坑步道、平湖西步道、平湖東步道、大坑山稜線步道、上內平林步道

這日在帳篷外的雨聲(與其他參加者的打呼聲)中醒來。或許因為我選擇在一處樹蔭下紮營,帳篷沒有到非常濕。但我還是決定開始收帳,避免裝備沾上更多水分。早餐與午餐在6:30AM開始發放,但因為我登山時,特別是行程一開始有陡升的話,是不吃早餐的,午餐也因為行進節奏的關係,只會吃簡單行動糧。所以無福享受小狐狸準備的美味餐點。最終我喝了兩杯熱咖啡,吃了一片蘿蔔糕嚐嚐味道後,在七點左右出發。

 

早上6:30AM領取豐盛的早午餐,也有咖啡可以飲用。

 

雖然事前知道今日路線高度是M型(上升下降再上升下降),但實際走上番子坑古道段,還是被它一坡未平一坡又起、連綿不絕的上坡弄得心理上有些煩躁,完全沒注意到一旁成片的雙扇蕨。所幸海拔低含氧量高、又有濛濛細雨降溫,走起來至少比較不像高山那麽氣喘吁吁。

 

番子坑古道一開始就是長陡升,後來則為長陡下,是這日比較辛苦的區段。

 

通過越嶺點後,就是一路向下。尤其接回產業道路道路前的最後一段下坡相當陡,細雨又讓地面溼滑。雖然一旁有繩索可以輔助,但仍必須全神貫注。直到抵達平緩的產業道路後,精神才能比較放鬆。

 

產業道路位在一處山谷,是過去的平湖森林遊樂區,現已廢棄。續行沿著產業道路來到山谷的另一邊,即可接往平湖西、平湖東步道。步道在這裡又恢復成沿溪行的型態,且一開始是緩升,直到末段要接上大坑山稜線步道前,才轉為比較陡的之字坡。

 

過平湖森林遊樂區後續行平湖西步道。步道在這裡又恢復成沿溪行的型態,且一開始是緩升,直到末段要接上大坑山稜線步道前,才轉為比較陡的之字坡。

 

接上大坑山稜線步道後,山徑由水泥步道轉為自然土徑,途中會經過一顆鑛務課868號基石,也被當作大坑山基點。這段路上有座「龍門-深美線040」電塔,有可眺望雙溪、柑腳、盤山坑一帶的展望。可惜這日霧雨濛濛,抵達時是一片厚實的白牆,只能無奈續行。

 

大坑山稜線步道上的鑛務課868號基石,也被當作大坑山基點。

 

出了大坑山稜線步道,會接上一段產業道路,才會接回上內平林步道。途中我看到了藍腹鷴成群飛行的美麗景色,可惜來不及用相機捕捉。離開上內平林步道後,便開始接上柏油路,朝今晚落腳的柑林國小前進。國小所在的柑腳一帶,過去曾是繁榮的採煤城鎮,居民一度有上千人,途中便可看到泰發炭窯這樣過去採煤時代遺留下來的設施。但隨著產業衰落,人口外移,唯一還能見證過去輝煌的,大概就是始建於同治七年,規模與現今城鎮大小不成比例的威惠廟了。

 

淡蘭古道中路柑腳段的泰發炭窯。煤礦開採出來的煤,需要在炭窯內燒成熟媒,煉作煤焦,才能用以煉鐵、煉鋼。

 

途經外觀古樸,配色又可愛的民宅。

 

過民宅後的岔路地上有淡蘭古道的標誌。

 

今日宿營點柑林國小前旁的溪流。

 

國小所在的柑腳一帶,過去曾是繁榮的採煤城鎮,居民一度有上千人,途中便可看到泰發炭窯這樣過去採煤時代遺留下來的設施。但隨著產業衰落,人口外移,唯一還能見證過去輝煌的,大概就是始建於同治七年,規模與現今城鎮大小不成比例的威惠廟了。

 

參加者陸續在大雨下抵達。

 

抵達柑林國小卸下裝備後,趁著雨勢稍歇,便把昨晚的濕帳拿出來晾乾。甘林國小雖然也面臨學生不足的情形,但依然設備齊全,有飲水機與淋浴間。加上今晚睡在學校教室裡,不用煩惱開帳收帳,因此在晚餐前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可以泡杯茶欣賞霧雨中的山嵐。

 

團體行的參加者陸續抵達終點。

 

抵達check point由工作人員蓋章。

 

今晚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夜宿國小,很特別的經驗。

 

今晚晚餐則是超好吃的波隆那義大利肉醬麵,一樣也是簡單加熱就可以吃,好吃到我連吃兩包!晚上則是在教室裡,聽了雲天老師的淡蘭古道講座。即便我在出發前已經有做一些行前研究,但還是在講座裡學到不少東西。加上老師講課非常幽默,也會穿插自己走古道與居民互動的趣事,不是單純講史料而已。因此內容很好吸收,大家也都聽得津津有味,互動熱烈。

 

晚上雲天老師的淡蘭古道講座生動有趣又內容豐富,讓我接下來所見的古道景色更加鮮明立體。

D3 柑腳至灣潭:經崩山坑古道、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

這日也是在雨聲與鼾聲中醒來,不過因為這日行程一開始是緩上,所以我有福享用小狐狸提供的超好吃麵包,及旁邊柑腳驛站的手沖咖啡當早餐,用滿足的味蕾開啟這天。這日由於不用收帳,因此許多人在七點前就出發了。我依依不捨地再續了杯手沖咖啡後,也開始了今日的行程。今日路線上有眾多人文史跡可看,甚至在抵達出發點check point前就有兩處可看,分別是廢棄的礦坑口與建於明治44年(辛亥年)的老土地公廟。

抵達出發點前便會經過一處廢棄的煤礦坑口。其最大特色為在入口就可以看到一層露出的礦脈。

 

露出的礦脈特寫。

 

礦坑內深度頗深。礙於後面還有古道行程,這次也沒有攜帶岩盔,就留待之後探訪吧。

 

出發點check point旁的老土地公廟,建於明治44年(辛亥年)。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段的土地公廟。此廟建於明治年(1911年),是古道上最老的土地公廟之一。(中坑古道段有建於明治38年,1905年的土地公廟)

 

離開土地公廟踏上山徑後,古道又恢復了沿溪而行的型態。前行不遠,便會經過一處只剩立面的石砌古厝地,再往前,就會開始陸續出現廢耕已久的梯田駁坎。從昨晚的講座得知,其實早期古道上的產業是以種米為主。因此常會用到大量的石材來蓋房與開闢墾地。而這樣粗重的工作加上當時惡劣的環境,造成不時會有墾民路倒的情形。這也不難理解我續行不久後(以及往後的古道旁),會看到路邊有座有應公廟了。

 

崩山坑古道的廢棄古厝。

 

古道上不時可見這樣的梯田駁坎,足見過去開墾的規模。

 

有應公廟。屯墾粗重的工作加上當時惡劣的環境,造成不時會有墾民路倒的情形,因此路旁偶會看到有應公廟。

 

越嶺點前的龍貓隧道。

 

之後古道持續上升,直到一處竹林三岔路口才趨平緩。 續行不久,便達越嶺點風口鞍部,之後就是一路下坡,直抵壽山宮。途中會經過一大片的雙扇蕨、仍在耕作中的梯田與農家、石砌的小土地公與有應公廟與已經廢校的泰平國小。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一座不仔細看就會錯過的古典石砌古糯米橋。

 

淡蘭古道中路之崩山坑古道段。此風口鞍部即是崩山坑的最高點,

 

途經還沒荒廢的梯田。

 

途經土地公廟。

 

看不出建造年代的土地公廟。

 

從侏羅紀時代留存到現在活化石雙扇蕨。

 

雙扇蕨。

 

從前晚的講座得知,這座古石橋是當時附近的居民,一戶出資一元,聘請外地造橋師傅設計施工的。當地耆老也透露,小時候他們都要去附近搜集石頭,再回來給師傅看石頭的品質能否作為搭橋的材料。除了石橋本身外,其實橋兩端的溪岸也用石頭砌起邊坡,以加強整體結構。而這座石橋也展現了傑出的工藝品質,沈默卻堅實地乘載起數代人的通行。

 

古樸的石造糯米橋,是這段路上我最喜歡的風景之一。

 

古老的石橋至今仍服務著往來的過客。

 

已坍塌的水泥橋。後方可以看得出來古道其實是在河畔由石頭砌起的道路。

 

之後古道持續緩下,直抵壽山宮。今天小狐狸中途check point也設在壽山宮廟門旁的阿丹姐無菜單料理,提供了蘿菠糕、炒米粉、炸魚條、炸芋頭粿跟丸子湯,為大家補充營養與補給能量,豐盛程度堪比正餐。而魚條裡有魚刺(翅)的同音笑話,讓大家補充體力之餘也提振了精神。

 

途經小橋。

 

享用完這些吮指美食後,行程便來到後半段的北勢溪古道。沿著平緩的古道而行,很快就到了中正斷橋。中正橋是民國55年時,為了通行方便,由周遭居民集資所建的石橋。但後來遭洪水沖毀,便改搭木便橋。我此次造訪時,連木橋都已不存,推測亦是遭山洪沖毀,目前僅能拉繩涉溪而過。

 

中正斷橋。

 

途經木橋。

 

過了中正斷橋後,古道依然沿溪而行,但與北勢溪的高度落差逐漸減少,最終走於溪畔之上。這段沿溪而行的風景細膩秀麗,加上我走時節,許多地上落滿油桐花,走起來真的是視覺的一大享受。

 

淡蘭古道中路之北勢溪古道段。

 

淡蘭古道中路之北勢溪古道段。

 

淡蘭古道中路之北勢溪古道段。淡蘭古道中路上其實不時可見日治時期的鑛物課基石。

 

Taiwan Trail舉辦時,正好落了一地油桐花。

 

北勢溪古道一景。

 

最後我抵達了雙溪口土地公廟,細看了一下廟前的老石砌土地公廟,發現找不到建造年代後,便取左接上灣潭古道,不久後便抵達今日的宿營地。今日雖然要搭帳棚,但因為有雨遮,所以不會濕帳,可以安心地先去梳洗放鬆。

 

 

或許因為明天是行程的最後一天,加上今晚有營火,又放著輕鬆的音樂,整體感覺特別愉快放鬆。晚上享用完美味香濃的咖哩飯、嚐試了木湯匙手作後,便在帳篷裡聽著大雨的背景音睡去。

D4 灣潭至外澳:經灣潭古道、烏山越嶺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 

這日我在期待中醒來,因為今天會經過坪溪古道,被許多人譽為是淡蘭古道最美的部分。這日為了讓團體行與自由行的參加者抵達時間不要落差太大,所以特意讓自由行的人晚一點出發。離開宿營地出發續行灣潭古道後,山徑很快接回沿溪而行的林間小徑型態,走起來非常舒適。後來途經一處優美的溪潭,讓我在岸邊駐足欣賞許久才又出發。接近灣潭古道的末端,路徑轉為人工鋪面步道。途經一座頗具規模的有應公廟後,便接回了產業道路。

 

淡蘭古道中路灣潭古道段的有應公廟。有應公廟與土地公廟的差異在於,土地公廟因為是供奉正神,屋脊兩端是翹起燕尾脊。有應公廟因為是陰廟,所以屋脊則是水平。

  

沿著產業道路緩升不久,就來到了烏山越嶺道的入口,路徑型態也再次回到肩寬的林中土徑。雖然是越嶺道,但其實在越嶺點前的爬坡算是緩和。途中林木蔥鬱,襯上天氣轉好所撒下的陽光,真的是美景處處。而烏山越嶺道最美之處,當屬下坡完、接回溪畔的這段。這段古道走在綠色隧道之中、淺溪一旁,優美的景色讓我讚嘆不已。

 

烏山越嶺道。

 

烏山越嶺到最後走在綠色隧道之中、淺溪一旁,優美的景色讓我讚嘆不已。

 

離開烏山越嶺道後,又再接回產業道路。經過一座小石砌土地公廟後,就會發現產業道路兩側開始都是筆直的柳杉林,並一路延伸至坪溪古道。這是因為在百年前,坪溪古道已變成運輸木材的林道,兩側的柳杉林則是過去伐木後的造林成果。

 

淡蘭古道中路的坪溪古道段與之前的產業道路,兩側皆有過去伐木後所造的柳杉林。

 

坪溪古道的美也名不虛傳。悠緩起伏的廣闊林道與寬淺的小溪時而並行、時而交錯。踏足其上,舉目是柳杉與原生植物組成的綠意森林,耳邊則是溪流與蟲鳴鳥叫,幾乎所有感官都獲得了大自然最柔和的療癒。

 

坪溪古道涉溪處。

 

坪溪古道旁寬淺的溪流。

 

原為林道的坪溪古道。

 

坪溪古道兩側是人造柳杉與自然原生的混生林。

 

然而坪溪古道雖然優美,但可惜長度不長,我一下就走到古道終點的蛇子頭眺望點。在這裡欣賞了龜山島、跟遇到的唯二山友聊聊天後,便續行石空古道。這時寬闊的林道轉為緩上的肩寬小徑,直到過了越嶺點,接回碎石產業道路。續行產業道路直抵黃金嶺福德祠後,迎來此行的最後精彩。

 

蛇子頭眺望點遠眺龜山島。

 

往石空古道上可見宜蘭的海岸線。

 

從五岔路至榕嶺舊土地公廟之間的古道,型態轉回原始的肩寬土徑,並再次開始沿溪而行。沿著被滿滿綠意包圍的小徑而下,途經古人在古道上休憩的「店仔地」、「青潭」,以及外澳火車站站長出資重建的榕嶺舊土地公廟後,我終於隱約聽到山下的火車、汽車聲。後來展望逐漸開闊,見到民房與龜山島隔海相望的畫面不久,我終於回到平地,完成淡蘭古道中路全段的健行。

 

五岔路後的石空古道,型態轉回原始的肩寬土徑,並再次開始沿溪而行。

 

途經古人在古道上休憩的「店仔地」。

 

古道展望逐漸開闊,見到民房與龜山島隔海相望的畫面,就表示我離終點已不遠了。

Fjällräven Taiwan Trail 感想

我雖然一直有走淡蘭古道的念頭,但由於古道路線眾多,且完走一趟需時數天,便遲遲沒有花時間規劃走訪。加上近期工作繁忙,臨走前其實沒有做太多準備,只有大致看了一下古道上的拍攝點有哪些。所幸這次小狐狸活動規劃盡心完善,最終我還是能盡情享受這條景緻細膩,文史韻味濃厚的古道。

 

  

在這四天中,其實可以深刻感到小狐狸鼓勵大家走進大自然的初衷,以及背後所做的種種努力。像是每晚都可以盥洗,也不用背每日的早晚餐,途中還有水糧補給站,美味的食物與咖啡也多是與在地特色店家合作。行程上也可選擇自由行與團體行,因此不論各種程度的參加者,都能以最舒適的狀態、最適合自己的節奏,享受每日的行程。路上也有不突兀的小狐狸路條與救護團隊,讓參加者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外,心靈上也收穫不少。像是活動第一晚播放了長路計畫的紀錄片,激勵大家的動力。第二晚則有雲天老師的淡蘭古道講座。生動幽默的解說,讓我注意到更多行前研究沒有發現的細節與歷史,更把接下來的古道變得更顯鮮明立體。第三晚則有營火與手作活動。

 

 

淡蘭古道中路。

 

最後一天走完這條富含台灣歷史的古道後,除了獲得象徵完成的Taiwan Trail徽章作為紀念外,竟然還有充滿台灣特色的辦桌與抽獎做為結尾,真的是Taiwan Trail完美的結尾。整體而言,我覺得Fjlälräven這次的Taiwan Trail健行,讓各種程度的參加者,在能自己親近自然跟感受歷史之餘,也能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得到Fjlälräven團隊細心的身心照料。在探索自由、教育、舒適、安全照護上,取得精準的平衡,衷心推薦給大家!

 

 

 

訂閱我的旅行攝影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延伸閱讀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