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
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 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難度、行程安排與拍攝建議
我過往的山旅中,通常只能在欣賞自然奇景或探索人文遺址中擇一,少有兩者兼具的路線。因此能在一趟行程中,同時看到自然奇景與人文史蹟,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行程,而這次的路線就難得的讓我一次滿足兩個願望。這條路線就是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
目錄
Toggle雪見遊憩區簡介
北坑駐在所與雪見大板根位在雪見遊憩區內與周邊。雪見遊憩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是雪霸國家公園下轄的四處遊憩區、遊客中心之一。區內有遠眺聖稜線與雪山西稜的絕佳地點。冬季時如果水氣足夠,還能看到群山覆雪的美景,因此得「雪見」一名。前往雪見遊憩區需經由司馬限林道。司馬限林道是日治時期為了開採森林資源而開闢,自中興派出所起算至北坑溪上游的曙光,全長共47.8公里,後來還延伸至新竹的樂山林道與大鹿林道西支線。今日的司馬限林道從雪見遊憩區管理站之後便禁行車輛,但設有步道可步行至北坑山山頂。除了林道本身還留有少數林業遺跡外,林道下方還有過去日治時期的警備道路「北坑溪古道」,有駐在所等歷史遺跡可以探訪。
路線看點
這次走的路線主要的看點有三個:司馬限林道與展望、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
司馬限林道
雪見遊憩區管理站後的司馬限林道維護妥善,途中有一處主要展望點,可以遠眺聖稜線與雪山西稜。在東洗水山登山口前,林相轉為筆直又整齊的柳杉人造林,相當漂亮。在北坑山登山口岔後,會走一段木馬道,最後止於北坑山前的集材場。
木馬是一種運送木材的工具,大小約3mx1m,外觀有點像手推車。木馬道上則會橫放堅硬的圓木,並在其上抹烏油來幫助木馬前進,直到抵達林道改由卡車運輸為止。木馬通常由兩名工人一前一後推進,但由於運送的木材重量常是千斤以上,因此如果沒有控制好速度,就很容易造成搬運工人的傷亡,是極度高風險的工作。
雪見大板根
雪見大板根是一棵巨大的長尾栲,位於北坑山與新竹樂山林道間海拔約1950公尺處,已屬雪見遊憩區之外。最特別的是祂長出了四層既高又粗的板根,非常壯觀,我親眼見到時,也不禁讚嘆連連。驚艷於大板根的渾厚的生命力外,頓時也感到自己的渺小。不過現場有豎立告示,指出樹根已有衰弱的跡象。若要前往,請不要攀爬樹跟。若紮營也不要在樹根周遭。在抵達大板根前約100公尺處就有不錯的平地,距離水源也比較近。
北坑駐在所
北坑溪古道闢於1922年,是日治時期的理蕃道路之一。相較於多數理蕃道路為東西走向,北坑溪古道的南北走向顯得格外特別。整條古道從二本松到觀霧沿線共設有10個駐在所,分別為萩岡、日向、雪見、幸原、北坑、曙、鹿山、泉、榛、中間等駐在所。其中北坑駐在所設置於1923年,位在北坑溪古道約14.6k處,海拔則約為1640公尺,據稱是因為地處大安溪北側源流而得名。
北坑駐在所大約位在北坑溪古道的中點,設有警部補,因此也是整條古道上最高的警階單位。整個駐在所其實規模不小,是由劍道館、柔道館、療養所、彈藥庫、交易所、駐在所和宿舍等8-10棟建築組成的建築群。但這些建築現已不存,僅剩駐在所原址上林務局興建但已傾頹的工寮、彈藥庫和駁坎。我做行前研究時,看別人2023年之前造訪的紀錄,工寮的狀態都沒什麼劇烈變化。但2024年11月造訪時,原本的北側尚稱完整的牆面卻已傾倒,不知道是不是2024年的0403地震造成的,頗為可惜。
行程安排與路線軌跡圖
預計行程
此行我的主要拍攝目標為雪見大板根以及北坑駐在所,並在第二天離開時,如果時間足夠,再看看是否順訪雪見駐在所。我行前雖然有看到可以走廢棄林道、不必登頂北坑山的走法。但因為已是兩年多前的資料,期間多有地震與風災。由於不確定現在路況如何,因此決定還是走經北坑山的路線。
我預計的行程如下:
D1 雪見遊客中心→大板根→北坑駐在所(宿)
06:00 雪見遊憩區23.7K行車終點→1hr東洗水山登山口 - 3hr~4hrs → 雪見大板根 11:00
12:00 雪見大板根 - 2.5 ~3.5hrs →北坑山登山口
15:30 北坑山登山口 - 1.5 hrs → 北坑駐在所 17:00 →取水
D2 北坑駐在所 →雪見遊客中心
09:00 北坑駐在所 - 1.5 hrs → 北坑山登山口
10:30 北坑山登山口 - 1 hr 45m →雪見駐在所下切處
12:15 雪見駐在所遺址下切處→2~2h45m→雪見駐在所 15:00
16:00 雪見駐在所→2h26m→ 雪見駐在所遺址下切處 18:36
18:36 雪見駐在所遺址下切處 -0.5hr→登山口 19:00
其中從登山口來回雪見的軌跡,全程耗時從5hrs~6hrs都有,取平均為5.5hrs,其中登山口到25.25K雪見下切處約需0.5hr。由於我是深秋造訪,日落時間約是下午五點。考慮到回程會需要摸晚黑兩小時,實際走訪時就決定此次先跳過雪見,下次再好好來記錄。
實際行程簡記
D1 雪見遊客中心→雪見大板根→北坑駐在所(宿) 約8.5hrs (含休息拍照時間)
0653 雪見遊憩區23.7K行車終點
0815 東洗水山登山口
0950 北坑山山頂
1054 雪見大板根
1204 雪見大板根
1312 北坑山山頂
1412 廢棄機車
15:30 北坑駐在所
D2 北坑駐在所 →雪見遊客中心 3.5 hrs Total
0936 北坑駐在所
1217 雪見駐在所遺址下切處
1250 雪見遊憩區23.7K行車終點
攀登紀錄
D1 造訪雪見大板根 夜宿北坑駐在所
由於秋季日落得早,為了把握有限的日光時間,我們一早就從雪見遊憩區的遊客中心出發。遊客中心後的司馬限林道約在海拔兩千公尺左右,本以為會頗有涼意,但沒想到其實相當舒適。穿著一件短袖的快乾底層加上硬殼外套,走起來既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完全沒有流汗,是超級理想的狀態。
很快的我們就來到第一個,同時也是最開闊的展望點。在這裡可以同時眺望聖稜線與雪山西稜,冬季時如果水氣足夠,就能看到覆雪的美景,這也是「雪見」一名的由來。看到這幅景色,就想起我之前雪季攀登I型聖稜線親自踏足過的各個山頭,也興起了日後造訪雪山西稜的念頭。
之後的林道便是一路緩上,走起來相當輕鬆。途中順道確認了兩處雪見駐在所得下切處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東洗水山的登山口,從此林相開始轉為大片整齊劃一的柳杉人造林。我們此行並未規劃登頂東洗水山,便持續沿著林道推進。
接著我們來到了北坑山登山口岔路。這裏有兩條路線通往北坑山前的集材場,分別是登山小徑與木馬道,以及往下切的司馬限林道廢棄段。由於我們是重裝前往大板根,於是決定取較為平緩的木馬道。抵達集材場後,迎來的便是前往北坑山山頂的爬升。上坡雖然偏陡,但所幸不長,大約20分鐘即可抵達北坑山山頂。
北坑山海拔2136公尺,山頂有一顆三等三角點,但並無展望。加上前往大板根還有約一小時的下切路程,我們稍作停留後,便啟程出發。此後的路徑就是原始的土徑,但路跡尚稱清晰,沿途路條明確。途中除了再次經過廢棄林道外,就再也沒看到人造物,直到抵達一塊大平地,看到一株巨大倒木與其被切開的樹幹為止。
當我還在檢視這些樹幹與其上的告示牌時,餘光瞥見一株形態奇特的大樹。定睛仔細一看,發現正是雪見大板根。我雖在網路上有看過祂的照片,但實際抵達現場時,才震撼於它的規模。這些開展的巨大板根,有些甚至超過我的身高(173cm),比樹幹本身還寬。除了壯觀的板根外,更沒想到這顆長尾栲實際竟如此之高,目測應有20公尺左右的高度!整棵樹在這片樹林中顯得霸氣十足,讓人讚嘆於祂遒勁渾厚的生命力。因此當我在一旁的告示看到祂樹根已有衰弱之勢,驚訝之餘,也有一點感傷。
我們在雪見大板根待了一小時,才依依不捨的離開這顆令人驚奇的巨木。回程雖是不算緩的上坡,但或許是對路線已比較熟悉,只花了比去程下坡時多十分鐘的時間,就回到了北坑山頂。我們再次循木馬道回到北坑山登山口,由廢棄的司馬限林道下切前往北坑駐在所。
登山口與北坑駐在所雖有約海拔400公尺的落差,但全程有近一半是走在林道上,海拔也從2,000緩降至1,900公尺。之後便要從林道旁下切人造林,直抵約在海拔1,600公尺的北坑駐在所。下切的這段路,越接近駐在所就越顯陡峭,其中還有些地方要鑽忙草叢。我在這裡就因為沒有注意腳下路況,跌了倒栽蔥,在額頭中央劃出長長的傷痕。
陡下了一段時間後,突然來到一大塊平坦地。本還在想是否又是廢棄林道,但馬上就看到不遠處樹幹後的倒塌工寮,才意識到我們已經抵達北坑駐在所。我沿著工寮來到本有還算完整牆面的北側,卻驚訝地發現這面牆也已傾倒,不知是否是因為2024年的地震或颱風所影響。原本西側的門口旁,由空酒瓶圍成的「酒瓶花園」,看來已是埋沒在倒塌的板材之下。本來牆上的幾格方窗,現在也僅見一角了。
我抵達北坑駐在所時,已是下午三點半,距離日落只剩不多時間。我雖然大感惋惜,卻也只能趕緊整理心情,卸下裝備去取水,並趁著還有光線時回來紮營。我們順著軌跡陡下溪谷取水時,發現駐在所周遭還有不少駁坎,顯示過去其實佔地不小。
回到倒塌工寮後,由於一旁即是過去劍道館與柔道館所在的空地,是絕佳的營地,我們當即就決定在此開帳,好好休息一晚後,隔天一早再好好探索北坑駐在所與北坑溪古道。我也注意到北坑駐在所這裡有許多野生動物出沒。除了有很多動物的聲響外,也聽到有腳步聲接近帳篷,想必是因為平常較少人類蹤跡的關係吧!
D2 探索北坑駐在所與北坑溪古道
這日一早吃完早餐、整理完裝備後,我便開始探索北坑駐在所周遭與北坑溪古道。我先從駐在所所在的平台下切,觀察並記錄這頗具規模的兩層駁坎。駐在所所在的主要平台是以「人字砌」的砌法建成。此法也稱「亂層積」、「谷積」,即是將大小類似石塊,以左右各傾斜約45度交錯堆砌,呈現人字狀的排列。此工法難度雖然較高,但好處是強度較強。我們造訪時,駁坎上已長出多棵大樹,其中更有不少已經倒塌。但駁坎整體依然相當完整,可見其結構的堅固。
也因為駁坎是順應地形而建,在地勢較低處,光是第一層駁坎的高度就比我還高,應該有兩公尺左右的高度,非常壯觀。從駁坎再往下走不遠,就是北坑溪古道。駐在所下方的古道依然完整,路廊很清晰,有過去雪霸國家公園的里程碑與指標,但其中一座已經倒地。
古道往觀霧方向開始緩下,但路上開始有許多倒下的樹枝,但明顯可見有路條。對照了一下地圖與前人的紀錄,應該是指引到溪溝下游的水源吧。往雪見方向的古道,在我目光所及處都仍是寬敞平坦。若非我行前蒐集資料時,已知道前往幸原駐在所(北坑的前一個駐在所)的古道已經支離破碎,已達需要確保的程度,不然真的好想繼續走下去呀!
離開北坑溪古道,我回到駁坎上,開始探索駐在所周遭的環境與遺跡。首先是完整度最高的彈藥庫。彈藥庫看起來是混擬土結構搭配木造屋頂。
接著我便前往彈藥庫旁駁坎上的宿舍區。這處駁坎也相當完整,入口與階梯都清晰可見。從入口拾級而上,一道明顯的牆角旋即映入眼簾。但我行前查到的駐在所配置平面圖並未標示出此區域與其中的建築,因此不確定過去爲什麼建築。
此區域的南側就是過去的宿舍區,根據平面圖,共有警備補、警手與巡查等三類警員宿舍,但從現場殘留的遺跡實在很難辨認出過去是屬於哪棟宿舍了。到了宿舍區的南側,就是我們昨日來時的路徑了。只是當時經過時,完全沒有發現這裡有宿舍區的遺跡。
這時天空開始飄起小雨,只好打消空拍的念頭。我們快速調整了一下裝備跟服裝後,就啟程上切了。不久後我們便回到雪見休憩區的林道,然而當我們再次抵達雪見駐在所下切處時,已是中午12:17。這時我其實有些掙扎,畢竟還有半天的時間,但是如果下切去雪見駐在所的話,回程可能會需要摸黑將近兩小時。考量天空又開始飄起濛濛細雨,我最終決定把雪見留待下次再訪了。
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難度與攀登建議
雪見遊憩區雖然開放給一般大眾造訪,也有不少平易近人,走起來輕鬆愜意的步道如林間步道、東洗水山、北坑山步道及二本松丸田砲台步道。但從北坑山後前往雪見大板根的路徑是原始的土徑,而非人工鋪設的步道。因此建議要有辨識路條的能力,最好也要會看離線地圖。
前往北坑駐在所也是類似的情況,離開廢棄林道開始下切後,就必須要根據路條指引搭配離線地圖,才能抵達住在所跟水源。此外,由於雪見地區屬於雪霸國家公園的範圍,不能隨地宿營。必須先上網填妥雪見地區登山宿營申請表。在遊客中心與司馬限林道廢棄段的下切處都有附有QR code的告示牌可以前往填寫,宿營地點可選大板根與北坑溪古道的駐在所。此外,北坑駐在所的網路連線相當順暢,甚至比雪見遊憩區步道的某些區段來得好。
拍攝建議
若是有一定登山經驗與能力的人,造訪雪見大板根與北坑駐在所的這條路線,雖不算困難,但路途較長,又還要從海拔2100m下切至海拔約1940m的大板根、1619m的北坑駐在所再折返,因此也不算輕鬆。
加上又有許多林道、遠方山頭這類需要使用較長焦的拍攝題材。因此我這次攜帶的裝備為Nikon Z 24-120 f/4 S (約是iPhone的1x~5x)、Nikon Z 14-30 f/4 S (約是iPhone的0.5x~1x)加上一顆NIKKOR Z 40mm f/2,以防會有需要使用大光圈的組合。這一機三鏡的組合也是我近來登山很常使用的拍攝組合。整體體積小又輕量,也有很好的畫質。即便加上我的空拍機DJI Air 3,都能輕鬆放進LowePro Gearbox XL相機內膽。登山包則是使用神秘農場的Coulee 50。裝兩天一夜的過夜裝備加上攝影器材綽綽有餘,正面的Y字大開口再拿取器材時也很方便。
整趟行程最常用的還是 Z 24-120 f/4 S,Nikon Z 14-30 f/4 S只有在拍攝彈藥庫內部時才用到。40mm則幾乎沒有拿出來過。空拍機則是因為後來下雨,雖然有帶但就沒有拿出來飛了。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