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賓館
台北賓館參觀記錄與拍攝建議
凡爾賽宮常被認為是法國最經典的宮殿建築之一,而台灣其實也有座極具代表性的法國宮殿式建築。除了用料、設計都如宮殿般講究與華麗外,也確實有皇室貴族在此住過。這裡就是過去的台灣總督官邸,現在的台北賓館。
目錄
Toggle台北賓館的歷史
台北賓館原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第一代官邸建於明治34(1901)年落成,由福田東吾、野村一郎設計,為新文藝復興樣式。由時任台灣總督的倪玉源太郎主導興建,風格極盡氣派與華麗,以彰顯總督威儀。並使用來自各國的高級建材,也使用了拆除下的臺北城牆的石材、台北天后宮的文物。
第一代官邸使用十多年後,空間漸感不足。便於1911年由森山松之助主導,大幅擴建二、三樓,並改建為今日所見的巴洛克式風格,原本受白蟻蛀蝕的木屋頂也改為鋼屋架的法式馬薩屋頂。這時官邸會變得如此華麗,主要是因為其功能開始由原本的總督住宅,轉為接待皇室與迎接貴賓。例如1923年裕仁皇太子訪台時,便有下榻此處,並在此觀看遊行、宴請各地仕紳。
戰後總督官邸被警備總部接收,轉做台灣省主席官邸使用。1950年才轉交總統府,並改名為台北賓館,之後便撥借給外交部持續使用。然因建築長期使用卻沒有維護,狀態每況愈下,即便1977年後有陸續整修,仍於2001年因為建築損害太嚴重而停止使用。2002年展開大修,耗資四億餘新台幣,終於2006年修復完成,成為今日所見,再顯往日金碧輝煌的模樣。
台北賓館的建築配置
整個台北賓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洋館、和館與庭園。除過去總督起居的和館不開放外,其餘空間大部分有開放。
|洋館一樓
改建前的一樓可分為東側的辦公區域與西側的接待賓客區域。東側辦公區域包含了訪客等待的應接室、總督秘書室、副官室、書記室、遊戲室、大會議室與其應接室。西側接待區域則有接待訪客的大空間客室、舉行大型宴會的大食堂、廚房與其相關設施空間。改建後幾乎全為迎賓與社交空間。東側應接室改為客室,遊戲室也改為副官與秘書室以增加社交空間。
|洋館二樓
二樓原為總督與家屬的私人生活空間,東邊的房間有總督個人的寢室、書房跟化妝室,及「婦人室」(夫人寢室)、「小兒室」(子女寢室)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寢室。一旁則有樓梯通往三樓的露天陽台「涼場」。西邊則為接待非公務訪客或女賓的高私密性接待空間。如客室以及與其相通的「朝餐室」(小用餐廳)、接待女賓的「婦人客室」。東、西邊空間之間,則是會客或起居之用的廣間,以及收藏品鑑賞室「安樂室」。
改建後的二樓迎賓功能大增。廣間變得裝飾華麗的巴洛克式風格,北側則為官邸最大會客空間「大客室」,主要作為接待皇室華族的地方。西邊北側則有客室、第二寢室、食堂,南側則有廁所、配膳室、婢室、第三階段室(樓梯間)等空間。東邊則仍為總督私人空間,但在皇族來訪時則轉變為住宿空間。其他空間還有書齋、居間、納戶(貯藏間)、第一寢室、化妝室等,大致是今日我們所見的格局。
|庭園
總督官邸有前庭與內庭兩處庭園。前庭是西洋式的庭園,內庭則為日式庭園,完工於1910年。規模比前庭大上不少,中央有一「心」字池。庭園內精心栽種了來自台灣各處的植物,也有石燈籠、石橋與涼亭等造景。其中涼亭旁的石橋橋端的抱石鼓,則來自當時被拆除的台北天后宮。
台北賓館的拍攝與參觀建議
台北賓館是很熱門的景點,參觀者眾。加上有動線方向的限制,因此在拍攝策略上,會建議一開門時就先進去參觀,並使用廣角鏡先拍攝完室內外的整體廣角空景。之後遊客漸多時,再循原動線使用中長焦拍攝建築細節。我此行拍攝的裝備使用了Nikon Z8與kit鏡 Nikon Z 24-120 f/4,再搭配廣角鏡頭Nikon Z 14-30 f/4來涵蓋所有拍攝場景。這樣的組合輕巧負擔低,即便在某些光線較為昏暗的室內空間,Nikon Z8強悍的暗部對焦與防震性能也讓拍攝過程相當流暢。
台北賓館也有導覽服務,但因為古蹟建築有承重限制的關係,僅會在一樓與戶外導覽。但導覽志工的解說品質因人而異,不一定精確,且二樓有許多建築細節極具巧思與涵意,所以還是建議可先閱讀一些資料再來參訪。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