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物館南門館
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參觀記錄、歷史介紹與拍攝建議
今日台灣以先進半導體產業稱霸世界,但其實在百年前,台灣便曾以另一樣產業稱霸過世界。今日我們仍可在幽靜的台北南城門外,看到昔日的痕跡,那便是華麗的專賣局廳舍與曾經製造樟腦、鴉片的南門工場。
目錄
Toggle樟腦為何重要
樟腦原本只是被作為藥品或驅蟲之用,但在1889年以後,因為被用做無煙火藥及賽璐珞的製造原料,世界對樟腦的需求開始大增。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台灣,便開始有計畫地扶植樟腦展業,讓台灣樟腦一度稱霸海外市場,一度全球70%的樟腦都來自台灣,成為樟腦王國。
為何專賣
清代到日治初期時,台灣樟腦外銷貿易仍然掌握在英、德等洋行的手上。後來日本為了把樟腦外銷貿易從西方洋行收回,獨佔利益,就不再承認清帝國過去與各國簽訂的樟腦條約效力。同時也開始引進日資,產業逐漸回歸到日本與台灣本地的資本手中。
專賣局
當時為了能夠實施鴉片、樟腦與食鹽等物資專賣,台灣總督府先後設立了製藥所、台灣樟腦局、台灣鹽務局等機構。後來又在1901年整併,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並納入更多專賣業務。
今日所見、就位在南門外的專賣局廳舍則建於1913年。建築是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為文藝復興式的紅磚建築。與同樣出自他之手、也是同期興建的台灣總督府有著極為類似的風格。例如兩者都有辰野金吾式的水平紅白色橫帶,精緻的浮塑裝飾、馬薩式屋頂、立柱樣式、山牆、衛塔、門廳及拱廊等設計。幾乎僅有塔樓與山牆有所不同。
戰後專賣局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組成台灣省專賣局。但因為專賣引發228事件後,於1947年改組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直到2002年為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廢止了台灣施行百年的專賣制度,菸酒公賣局公司化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並仍使用過去專賣局的廳舍至今。當時廢止專賣還引起米酒囤積潮,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南門工場
台北南門工場建於1899年,隸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是當時台灣總督府為了開始鴉片與樟腦等專賣,在台北城南門外興建的現代加工工廠。南門工場是二戰前東亞規模最大、台灣唯一的鴉片與樟腦加工場。當時佔地範圍極廣,包含當時包含了現在愛國西路、羅斯福路、南海路、南昌路之間約11,000坪的土地區域。
二戰後,南門工場被台灣省專賣局接收,並於1956年改名為台灣省樟腦場。後來隨著合成塑膠逐漸取代由樟腦製成的賽璐珞,台灣省樟腦場於1967年裁撤停工,廠區內的廠房陸續拆除,土地也被分割出售,其中許多也被用以興建許多如財政部財政大樓等政府機關。僅有少數歷史建築保存下來,今日的土地面積也不及當年的八分之一。
現在的南門工場是台灣博物館的南門園區,於2006年展開修復,2013開放。主要的建物有:
樟腦倉庫(紅樓)
今日所見的樟腦倉庫又稱紅樓,建於1914年,是由土生瑾作技師設計,為兩層樓紅磚與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是用以存放樟腦與鴉片成品的倉庫。倉庫東側還有半戶外的荷造場,即捆貨及包裝的場域。今日紅樓一樓為南門工廠歷史及樟腦產業的常設展廳,二樓則為臺灣產業史的特展廳。荷造場則是委外經營的餐廳。
物品倉庫(小白宮)
物品倉庫建於1902年,是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設計的原料倉庫,建材來自被拆除的台北城城牆唭哩岸石。物品倉庫是臺灣現存少有的明治時期石造建築,也是南門園區中最古老的建築。目前作為展演廳使用。
四百石貯水槽 (消防水池)
由於曾兩次遭祝融肆虐,南門工場於1929年設立了此消防儲水池,深度有120公分,容量約72立方公尺,水源來自工廠的冷卻廢水。戰後一度變成魚池,直到修復時,為維護遊客安全,在池底鋪上鵝卵石使池深減為50公分,並在中央加設消防栓造型的噴水頭,紀念曾為消防設施的歷史。
其他遺構
而雖然南門工場的建築保存不多,但園區內仍保有一些遺構,例如實驗室與台車軌道等。其他已經完全消失的建物,像是久須乃木神社,則是能透過館內展出的模型來憑弔了。
結語與拍攝建議
專賣局與南門工場除了建築極具可拍性外,也是台灣重要的歷史見證,非常建議連同南門館內一起搭配導覽參觀,也期待專賣局的廳舍內能夠早日開放。拍攝上,因為建築腹地不大,因此我多使用24-70的焦段(約iPhone的1x~3x)拍外觀,建築內部則多用14-30拍攝(約iPhone的0.5x~1x)。但在拍攝專賣局的塔樓時,因為距離較遠,則使用了70-20mm拍攝。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