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村

阿里山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難度、行程與拍攝建議



腦產業曾如今日的半導體一般,讓台灣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今日若想一探這段歷史的第一現場,需先走過一段近百年歷史的廢棄鐵道,再沿山稜陡下至山谷。谷中有座以雪為名的村落,時間彷彿仍被凍結在那個樟腦採製的年代。這個村子就是阿里山的白雪村。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簡介

十九世紀末期,原本作為藥用、賽璐珞製造原料的樟腦,由於可用於製作無煙火藥,成為工業與國防的關鍵物資,重要性大幅提升,地位猶如今日的半導體。台灣由於是天然樟腦的少數產地,且品質又高。雖從清末便有開發與專賣,但在日治時期開始的大規模樟腦產業系統化,讓台灣幾乎壟斷了全球的樟腦供應,成為樟腦王國。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前專賣局廳舍。

這時的台灣,在許多山區都出現採樟與初步製腦的聚落,阿里山區也不例外。然而二戰後,炸彈的改良與塑膠的出現,讓樟腦的重要性大減,也讓整個製腦產業陷入衰退與凋零。而白雪村就是阿里山區最後的樟腦生產地。白雪村在全盛時期曾超過百人,但在樟腦產業式微後,於1960年代開始居民陸續遷出,並於1970年代陸續被併入雪峰村、中山村。1995年隨著最後的居民遷出,白雪村走進歷史,彷彿劃下了時代的句點。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台博館南門館的腦寮示意模型。

近來白雪村因為其保存相對完整的建築聚落,以及留有不少當年居民生活的物品,散發著濃厚的時代氛圍,吸引不少山友前來探訪。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是阿里山的最後採樟聚落。

白雪村路線與難度

造訪白雪村的路線主要有兩種走法。第一種走法是自新高口起登,循舊霞山線鐵道路廊至南鞍營地後,再下切至白雪村。之後再原路折返。

第二種走法去程也是循舊霞山線鐵道路廊至南鞍營地,再下切至白雪村。但之後下切至博博猶溪,再過溪順訪復興吊橋後,上切至舊石山線鐵道路廊,回到新高口起登點完成O型路線。

我們此行本想走第二種走法,但後來因為同行隊友的時間無法配合而採第一種原路折返走法。路線如下:

D1:新高口→霞山線→南鞍營地(宿)

D2:南鞍營地→2408峰→白雪村→原路折返

整體而言,前往白雪村的難度不高,僅有回程爬坡回南鞍營地會比較辛苦,其餘皆是走在平緩的舊鐵道路廊。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路線看點

我們前往白雪村的路線,有一半都是走在舊霞山線鐵道路廊。霞山線全長八公里,原是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場的伐木鐵道支線,但戰後伐木結束後,諸多設施包含鐵軌都幾乎拆除殆盡。但鐵道路廊大致完整,沿路上尚有數座木鐵道頹橋、鍋碗、酒瓶、礙子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目前尚有六棟主要建築留存。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建築為村辦公室與衛生所。其餘還有徐天送與徐邱琴宅、使用檜木興建的樟腦詰所(辦公室)、劉子仁宅、徐月玲宅、郭宅、腦寮。此外還有幾個曬愛玉子的竹架。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造訪紀錄

Day 1:新高口→南鞍營地

由於擔心新高口狹小的腹地車位有限,我們一早就離開D0住宿的東埔山莊,並在0643抵達新高口起登。霞山鐵道路況大致平緩,加上位在海拔約2300公尺與林木之內,走起來涼爽舒適。一路經過許多頹橋與不難通過的小崩塌後,我們於0807抵達茶壺獵寮。茶壺獵寮是就地取材,利用了許多過去鐵道材料的一個簡易休憩區,有股莫名的可愛感,但看起來不像是使用中的獵寮。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起豋就在路旁發現一對獸骨。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可愛的茶壺獵寮。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舊霞山線的鐵道頹橋。

離開獵寮續行,我們於0827抵達網路資料上的「14林班工作站」。這個工作站目前是一大塊平台,散佈著許多玻璃瓶、碗盤碎片、鍋子與礙子。我們在此花了些時間環顧與紀錄後,於0847離開工作站續行。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很快的,我們於0903來到資料上標記的「瓶罐工作站」。雖不確定這裡過去是否真的是工作站,但周遭確實散布了不少玻璃瓶。在鐵道路廊下方還有一大塊平台,周遭除了有更多瓶罐外,還有兩截鐵軌。我們還在一旁的小平台,發現更多如醬油罐、牙膏等生活用品。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此行唯一發現的鐵軌。

離開瓶罐工作站後續行。由於之前已經過不少頹橋,因此途中發現一座短但完整的鐵道橋時,頗感驚訝與興奮。我們於1038抵達南鞍營地前溪溝,這裡是南鞍營地前最近的水源,有好心的山友在石頭上寫著大大的「取水」二字提醒。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途中頹橋。之後發現一更完整的鐵道橋。

不過我們造訪時,或許因為連日無雨,溪溝乾旱無水。我嘗試溯溪溝上切尋找水源,雖然無果,但意外在一旁山壁發現開口工整的人工石洞。石洞前方還有腐朽的倒落的木製門框與金屬門軸,不知過去作為何用?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神秘的人造石洞。

此時由於距離南鞍營地已不遠,雖然未取到水,但我們決定先前往營地。心想也許營地會有山友,可向他們詢問除了往回走到第四溪溝取水外,是否還有其他水源選項。很快的,我們於1107抵達人造柳杉林中的南鞍營地。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南鞍營地。

這裡有著大片的空地,離水源也算近,理論上是理想的宿營地。不過除了入口處放有四根長木的區域外,其他地方滿佈大量新舊垃圾,光是視覺上就讓我感到不是很舒服。向山友確認了取水確實只能回到第四溪溝後,我們決定先卸下裝備搭起帳篷,再輕裝過去取水。也由於山友們正要離開,便好心地把他們用剩的水給我們使用,讓我們可以少提一些水。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南鞍營地發現的老黑松汽水瓶。

我們取水回來後,本還想用完午餐,就下切至白雪村。不過午後雲霧逐漸漫起,林間黯淡無光。為了能有比較好的拍攝條件,就決定明早再去造訪。午後有兩位背著許多物資的嚮導抵達,跟我們說後面有一隊40人的商業團即將前來。我們因此決定隔天摸早黑出發,以避開人潮。



Day 2:南鞍營地→白雪村→新高口

這日我們早早出發,經過了正要起床的商業團後,便速速前進。我們於0455抵達此行最高點2408峰後,便開始一路下切至海拔1600公尺,於0605正式進入白雪村。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白雪村的村辦公室與衛生所。然而現場其實幾乎已看不出任何作為辦公室或者衛生所的遺跡。但這棟建築也許是因為最容易進出且明亮,最受山友喜愛。除了門口掛著後來山友加上去的復古白雪村牌子外,也擺滿了許多舊時瓶罐甚至獸骨,以供拍照留念之用。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村辦公室與衛生所。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拍攝完村辦公室後,我接著紀錄一旁緊鄰的徐天送與徐邱琴宅。這棟建築整體狀態大概是白雪村裡最佳的。牆壁與屋頂沒有明顯破損外,或許也受益於大門可以關上的緣故,內部保存的相對完整。可看到過去的唱片機、裁縫機,屋主的衣物甚至依然掛在牆上。一旁看起來應是廚房的區域,也仍擺著碗櫥、熱水瓶與許多大鍋。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民國六十五年的月曆。

接著來到徐宅旁的樟腦詰所,即樟腦事務辦公室。在日治時期時,臺灣製腦株式會社與後來的專賣局,在各聚落設有出張所和詰所,負責採樟和製腦的業務。不過這棟建築的狀況極差,一半已經倒塌,但仍可感受當時的規模。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接著我來到位在村子中央的劉子仁宅與徐月玲宅。這兩棟建物狀態極差,幾乎已是半倒的狀態,內部也幾無可看之處。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最後我來到村子東側的郭宅與郭進坤宅。這兩棟建築外牆都釘上了波浪板。它拼湊的外觀,相較於大致仍維持木造牆面徐天送與徐邱琴宅,整體更顯破舊滄桑。不過內部仍可辨認出臥鋪、廳堂與廚房的位置。不過其廚房空間格外寬敞,中央又有一看似封閉式的爐灶與直通屋頂的煙囪,牆外似乎還有冷卻用的裝置與管線,或許也曾作為焗腦之用。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廳堂。左側通往起居的通鋪,右側為廚房與疑似焗腦的鍋爐。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廚房與疑似焗腦的鍋爐。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通鋪。

做行前研究時,多數2022年後的資料,都提到此宅門上的「吳鳳鄉水山14號」門牌與「郭賜安」名牌都已不存。由於吳鳳鄉是1950至1989年的舊名,之後才改為阿里山鄉,因此是頗具歷史意義的物件,當時我還覺得頗為可惜。但實際造訪時,郭進坤宅的14號門牌卻神奇回歸。不過因為與舊照的格式不同,且明顯較新。推測可能跟村辦公室門上的白雪村牌子一樣,是山友後來裝上去的復古品吧。13號的郭宅與1號的徐天送與徐邱琴宅門牌,也許亦是一樣的來歷。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神奇回歸的門牌。

最後我來到郭進坤宅旁的獨立腦寮。腦寮其實就是一棟簡單的棚屋,裡頭有焗腦用的大鍋與火爐,也有管線通至腦寮外。這樣半開式、通風良好的結構,是早期腦寮的常見樣式,也是白雪村採製樟腦歷史的最佳見證了。雖後我們便原路折返回南鞍營地。用完午餐後,再循霞山鐵道回到新高口,結束這次白雪村行。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腦寮。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內部的焗腦大鍋。



白雪村行程建議與水源資訊

天數安排與日期選擇 若體能允許,我覺得在日照時間充足的夏季,走霞山鐵道往返白雪村應是可以單攻的。但若是喜歡慢走細拍,仔細咀嚼歷史韻味的話,我覺得兩天一夜會是比較好的安排。此外,今日的白雪村已成為相當熱門的登山景點。我們此行適逢週末,除遇三隊自組團外,還遇上一隊40人的商業團。因此若時間可配合,還是建議避開假日造訪。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行程的水源方面。雖然舊霞山鐵道途中有不少溪溝,但在我造訪的2023年十一月11-12日,當時需退至第四溪溝才有少許溪水可取,建議出發前可多留意阿里山區的降雨情況。走原路折返路線,若行前多日無雨,則可提前取水背至南鞍營地。走O型路線,則可紮營於白雪村,再下至博博猶溪取水。

白雪村拍攝建議

由於白雪村位在山谷之內,因此要到早上8:40左右,陽光才會開始照進村內。因此在此時抵達白雪村,會是比較好的拍攝時間。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拍攝白雪村的房舍時,由於內部空間較為狹小,因此會需要用到 Nikon Z 14-30 f/4 S (約iPhone 0.5x~1x)這類廣角鏡拍攝。且許多房舍,如徐天送與徐邱琴宅、郭宅與郭進坤宅等,室內光線昏暗,最好搭配低光能力較佳的機身拍攝。文物或細節特寫,則可搭配標準焦段的大光圈鏡頭拍攝。我此行標準焦段鏡頭只攜帶了Nikon Z 24-120 f/4 S,f/4的光圈在景深上還是稍嫌不足。如果能以Nikon Z 40mm f/2這類的大光圈定焦鏡來拍攝,會比較理想。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此文的拍攝器材使用了 Nikon Z8 + Nikon Z 14-30 f/4 + Nikon Z 24-120 f/4 + DJI AIR 3

結語

白雪村本身承載著很珍貴的歷史。加上位處深山且與世隔絕多年,照理說是可像時光膠囊一樣,完整保存歷史原貌。然而隨著白雪村在網路上爆紅,造訪人數大增,許多物品除了被盜,更多的是被當作拍照道具任意移動,讓想根據現場文物進行歷史回溯、查證,變得格外困難。我這次也看到商業團查看完房舍內部、鬧哄哄地拍完照之後,沒有將門關上便逕自離去。看來白雪村的「融雪」速度,只會越來越快了。想感受那段台灣採樟製腦的歷史氛圍者,必須加快腳步了。

白雪村兩天一夜造訪紀錄、路線、行程與拍攝建議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