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與拍攝參訪建議
小時候我對北門這一代的印象就是交通擁擠、建物老舊疏於維護,以及高架道路帶來的陰暗感。這個印象也一直延續到我高中時在南陽街補習、大學準備留學托福時。直到前幾年北門高架橋拆除、周邊建物陸續進行維護與更新,才大為改觀。而北門周遍最讓我感到意外、甚至驚喜的,就是這座歐式風格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今日的台博館鐵道部園區,當年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鐵道部,是現在台鐵局的前身。總理鐵路的建設、保養、運輸等業務。一開始是為了興建台灣的縱貫鐵路,與統一管理鐵路業務與事權而成立,首任部長就是鼎鼎大名的後籐新平。鐵道部園區內有幾個重要的建物與遺構如下:
園區主角 廳舍
鐵道部所在位置原為西元1884年、時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所建的機器局廠區。西元1895年日本接手台灣後,此處便由日本軍方接收,作為軍工廠使用,五年後又移交給鐵道部,改為火車保養、修理的台北工場。1918年因為鐵道業務大增,台北工場向東擴張,廠區的南邊則拆除舊有建物,興建今日我們看見的鐵道部主建築,稱為廳舍。形成了北工場、南廳舍的形式。
廳舍大致呈現ㄑ 型的結構,共分成兩階段興建,1918年完工的是中央的主樓與北側的廳舍。然而因為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世界景氣大受打擊,也連帶影響到鐵道部第二期的南面廳舍興建經費。因此相較於北側廳舍,南側廳舍比較簡約,例如沒有北側廳舍的翼樓。
廳舍最華麗的地方
一進入鐵道部,就可以看到寬敞的大廳與樓梯。而樓梯之上,就是整個廳舍最華麗的會議廳與部長辦公室。若是以拍照為目的,這裡大概是最殺記憶體的地方。
而其他空間,則分作常設展與特展兩部分。常設展是跟台灣鐵道相關史料的展區。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中一間展區有莒光號的模擬器,走進這半截莒光號的『車廂』,除了可以看到車子內裝外,模擬器會讓車廂以莒光號前進的節奏晃動,輔以喇吧播放的音效與窗外的『移動』的光影,會讓人有似乎真的置身在一輛行進中莒光號的感覺。而莒光號車廂模擬室旁邊,還有一座一比一比例仿製的木造車站。
而二樓展示間最受歡迎的大概是動態模型展覽廳。這裡首先呈現的是1970-1980間台北車站周邊的景物,可以看到扇形車庫、舊台北車站與台北後站等現今已不存在的建築,也可以看到當時北門周邊的景象。據說許多資深台北人在這看到中華商場時,總是勾起許多回憶。而在特定時刻,火車模型就會以動態行進的方式展示。這些火車模型相當精細,甚至可以看到車廂內的乘客。而每個時段展示的區域,車種也不同,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展覽。
而在展廳最底部,則有1910年台北工場周邊景物的場景。可以看到當時大稻埕台北車站(現址為今中興醫院一帶)、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今北門站一號出口附近)與台北工場車輛修理場(後台鐵大禮堂)等建物當年的樣貌。這裡的火車模型也會進行動態展示。
食堂
食堂本來與鄰近的南側廳舍是兩棟分開的建築,後來也許出於業務與通行需要,在兩者間增建了『經理部會計係辦公室』,藉此聯通。也因次在經理部會計係辦公室的牆壁內部,還可以看到原本在南側廳舍外部的雨淋板。
提到雨淋板,食堂建築本身也頗有看頭,他的外牆分別是英式與德式的雨淋板組成,相當特別。比較可惜的是,原本與食堂連接的廚房沒有保留下來,但還是在食堂的牆面上,看到過去的送餐口,藉此想像一下過去的情景。現在的食堂一樓為商店,二樓是推廣教育空間。
車庫
此處為過去鐵道部長官座車的停放處,此車庫的一大特點就是它是以清代機器局遺留下來的廢棄鐵軌作為結構材料興建,相當特別。
八角樓
八角樓與廳舍一樣是由森山松之助設計,樣式為歷史主義風格,過去是......廁所。但也許因為如此,被設置在整個園區的中心,並有風雨走廊連接。八角樓中央是一個中空的八角柱,其每面都有小便斗。八角柱最上方則有通風口,藉以通風排除異味,可見其設計上的巧思,也可以推敲出過去的職員皆為男性。戰後則因為開始有女性職員,而增加了隔間區隔,但現今已經拆除。
電源室
電源室最大的特徵莫過於它扭曲的外型。此處本是作為機械發電的場所,可為部內的電話、電報等弱電設備供電。在其三次增建過程中,因為當時區隔工場與廳舍的圍牆走向,而蓋成了扭曲的形式。除此之外,電源室的外牆還有支撐結構用的扶壁,與屋頂散熱用的太子樓。現在則是展演廳與飲食販賣部。
工務室與周邊建築
工務室是長達44公尺的單層木造建築,主要建築特色是鋪有黑燻瓦的雙層屋頂結構,與大面積的開窗採光,現在是小朋友最愛的小火車遊戲室與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在工務室後方還有三棟類似的木造單層房舍,導覽時僅有提到這幾棟建築的編號,沒有提到名稱或過去的用途,目前是分別作為機房、廁所與行政室使用。
防空洞/ 戰時指揮中心
1943年,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勢需要,就在鐵道部園區的西北角修建了防空洞,給鐵道部的高級員工躲避空襲。整個防空壕分為兩層,上層為了躲避彈襲建造成類似斗笠的圓錐狀。下層則深入地下。二戰後則再因為國共內戰的情勢,外部增建防護壁。目前防空壕沒有開放參觀,很是可惜。但根據導覽員解說,內部壁面有全台的鐵道的車站、橋樑、河川和隧道的詳細配置圖,可供戰時指揮之用。
台北工場與清代機器局遺構
前面在廳舍介紹段落中有提到,當年因為縱貫鐵路開通,鐵道業務大增,台北工場向東擴張。當時共興建了三棟建物,分別是「車輛修理工場」、「遷車台」、「塗工場」。然而隨著工廠遷移與情勢變遷,這些建物後來陸續變更用途、改建或是拆除,後來只剩下當時的車輛修理工場在戰後被當成台鐵員工大禮堂使用。後來因應市民大道拓寬,原本有六道拱門容納六輛火車進行維修的車輛修理工場,被部分拆除到只剩下四道拱門。
後來因捷運松山線會通過台北工場下方,為了保護古蹟將台北工場抬升並暫時移到三十公尺外。捷運施工完成後,才又搬回原址。此外,松山線施工在整地時,也發現更多清代機器局的遺構,如四進衙門的地基與清代的石板路。為此捷運停工一年多進行研究與開挖,並且更改原本北門站的出口。目前在園區內可以看到一些過去機器局遺留的殘壁與部分石板路。
結語
台灣鐵道有百餘年歷史,而台博館鐵道部園區本身,除了是清國洋務運動的發生地之一,也是日本殖民建設台灣的現場,更是今日台灣鐵道的起點。一座博物館,橫跨近代台灣清、日、戰後三個關鍵時期的見證,是重要的台灣歷史記憶,非常推薦一訪。
延伸閱讀
追蹤我的Instagram
錯誤: 尚未連接至使用者 ID 為 1288845824 的帳號。 資訊提供不會進行更新。
Comments
Related posts:
No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