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七六

台北青田七六參觀體驗與拍攝建議



靜的青田街巷弄,在時間與歷史的洪流中,庇護了許多富含故事的老屋。老屋們雖無法言語,但透過建築樣式、格局、材料與歷任屋主的生活痕跡,靜靜地訴說著他們的身世。走在青田街一帶,看著每道高牆後露出的老屋屋頂,好像一本本等待翻閱的精彩傳記。其中最易開卷的,便是有著混血身世的青田七六。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青田七六的歷史 

青田七六因為位在青田街七巷六號而得名。原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足立仁於1931年自建的寓所,是過去昭和町大學宿舍建築群豬的之一,主要建材為檜木。戰後則由臺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於1945年入住。也因此現址除了作為青田七六餐廳使用外,還陳列許多地質學相關的展品。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的外觀

青田七六外觀上看起來雖然像是日本傳統木造房屋,但實際上融合了大量的西方建築元素,屬和洋混合樣式。例如客廳的凸窗是西方、比較北歐的建築元素。座敷窗戶外的百葉窗則是源自印度,遮陽之餘還能保持通風。而窗戶本身採用的多福窗設計,則是日本的建築元素。其上最大片玻璃位置會隨房屋所處地勢而有所不同,過去沒有高樓遮擋的時代,大面玻璃位置就開在上方,以便欣賞遠處的台北山景。外觀上另一個西洋元素則是外牆上的雨淋板。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的內部

青田七六內部也大量採用和洋混合的設計。傳統和式家屋每個空間沒有特定的用途,可以依照使用需求,撤除或放上拉門做空間的調配,但西方建築每個空間都會有特定的用途。青田七六則是兩種皆有。

客廳/ 應接室

其實在日治的中後期,這個客廳這個場域就已經開始慢慢西化,在戰後更是已經變成我們習慣的現代樣貌。從天花板、牆壁形成的固定隔間、凸窗等,都可以看出這是比較西式、現代的空間設計。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也因為青田街這類老建築空間大多都已經商用。在空間比較大的客廳,保留比較多以前的物品,是比較可以看出過去主人的生活痕跡的地方。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像是過去教授的藏書與眼鏡。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則有過去的藏書、老照片、發表的論文、地質標本。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過去的書信、印鑑。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化石標本。

女僕房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跟客廳以走廊相隔的女僕房

食堂/餐廳

食堂四面都有開門。雖然是有特定用途的空間,但也開了多扇門,保留動線及運用的彈性這樣的日式空間概念。這裡也保有了生活痕跡與時代痕跡的空間。例如兩代主人都不信奉神道教,因此此處神龕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的政治因素而設的。另一個生活元素則是鋼琴與家人合照。但應該是館方後來放的。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另一個生活痕跡,則是食堂地板。日治時期教授薪水極高。教授薪水一千日圓,一般女教師是20日圓。如果假設換算最低薪資兩萬元好了,教授的薪水便達百萬,所以建材用料相當好。不過戰後食堂的地板木材戰後有更換過,比較窄,材料也比較差,可看出生活的痕跡與老屋的演化。

書齋

書齋已經沒有原本的樣子。但可以從天花板看出這裡也是西化的空間。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小孩子的房間

小孩子的房間。也沒有什麼生活痕跡。但可以注意天花板已變成日本式。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座敷/ 寢間與次間

座敷的用途也類似於今日的客廳,但如此一來青田七六便有兩個客廳,因此推測過去應該是親朋好友,才能進到這個深處私人接待空間。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座敷便是完全的和式的空間設計,例如保有了凹間,以及每個空間沒有特定的用途,可以依照使用需求,撤除或放上與次間的拉門,彈性做空間的調配。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戰後這裡則是當作臥室。由於馬教授是跟他妹妹兩家人同住,兩家分別也有四個小孩,所以空間是很狹小的。因此空間就必須有效的利用,像是櫥櫃變成上下鋪,與牆上的唱片、海報和窗上的題字,都是過去主人的生活痕跡。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廣緣

前面提到的食堂、書齋、子供部屋與寢間,都是以廣緣相連。廣緣其實就是屋子與室外後花園之間的空間,像是半室外的走廊。這裡也可以看出時代背景,因為日本傳統建築在建築尺度都是有規範的,像是門的高度、榻榻米的尺寸、窗戶的尺寸,也包含了廣緣的寬度。青田七六這類房舍的廣緣,因為台灣炎熱潮濕的環境而有特別加寬,地基也墊高阻絕濕氣並且開有氣窗。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青田七六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結語與拍攝建議

整體來說,青田七六這棟建於日治時期的老屋,其實整合了日本、西洋與台灣的元素,加上自身的歷史,是棟非常精彩的混血老屋。拍攝上,雖然在餐廳營業期間也是可以參觀的。但這時容易拍到用餐客人,使畫面雜亂。不過青田七六在特定時段有舉辦老屋導覽,帶領參加者在餐廳營業前進到老屋內參觀。這時會是比較好的參觀時機,同時也能聽到關於老屋的解說。

 

青田七六這類老屋因為空間狹小,因此為了拍進空間的全景,建議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如Nikon Z 14-30 f/4,或者在iPhone上選擇0.5x~1x鏡頭。而在拍攝建築細節,或者屋內的展品時,則建議使用中長焦搭配大光圈來拍攝,以利更加凸顯主題。如Nikon Z 24-70 f/2.8S,或者選擇iPhone上的2x~3x,搭配人像模式拍攝。

延伸閱讀



加入我的粉絲團

追蹤我的Instagram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