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什麼地方可以集山海美景、豐富生態、澄澈夜空與海水,和原民文化於一身,我想蘭嶼會是許多人的答案。去年國際疫情大爆發的時候,台灣進入了每天零確診的平行時空。我也開始尋覓國內的旅行目的地。而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拍攝題材如此豐富的蘭嶼。
氣象站。蘭嶼氣象站欣賞蘭嶼夜景的好去處,在這裡可以看到清晰無比的夜空,也因此在銀河季時,總會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上山拍攝。
也因為島上多樣性如此之高,所以我特意在銀河季前往。除了在白天拍攝島上風光與人文歷史外,在夜晚,也能在幾乎沒有光害的夜空下,搭配地景拍攝清晰的銀河。但意料外的,抵達蘭嶼後讓我最震撼的第一印象,是開元港澄澈可以見底的海水。
開元港與舊燈塔。其實我到蘭嶼最驚艷的第一印象,並不是陸地上的景色,而是清澈可以見底的海水。
開元港小巧可愛的舊燈塔。
於是我的蘭嶼行,就在這樣的驚豔下展開。我在蘭嶼的時間不長,但在島上五日中,亦造訪了主要部落與景點。如去東清灣看日出、搭乘拼板舟出海、參觀野銀地下屋、在清澈度難以置信地高的海水中浮潛、到氣象站俯瞰蘭嶼與拍攝銀河等。在蘭嶼,很多事物都與台灣本島那麼不同,有時真的會感到些許的異國感。
正要破曉的東清灣。
東清灣日出。東清灣日出是很多人到蘭嶼必賞的景色,因此東清灣雖然不大,但日出前總是會擠滿人潮。加上有蘭嶼特色拼板舟可以當作前景,有時也會看到滿滿的腳架與攝影人在此等候拍攝。
東清的情人洞則是著名的海蝕洞之一,是許多人看日出的地方。
在蘭嶼也常常可以看到四處自由走動、好像會飛簷走壁的羊隻。
東清灣。
乳頭山。
搭乘拼板舟出海的遊客。
東清秘境。
離東清灣不遠的,則是東清「秘境」。東清秘境是礁石間一處較為開闊的海溝,猶如天然的泳池。雖然這裡已經廣為人知,但是因為在陸地上無法直接看到海溝,所以還是要留心路跡才能抵達。
野銀部落與其後的橫貫公路。
野銀部落。可以看到這裡仍保留了大量的地下屋。
地下屋是為了躲避風災,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房屋形式。不過也因為在地下,通風較為不易,其實在內部還是相當悶熱的。
我們的嚮導除了替我們解說外,也相當會擺(與指導我們)拍照時的姿勢。
地下屋內部。其實內部空間不大,主要區隔成兩個區域。前方是一般的生活區域,後方則有廚房等空間。在前方可以看到屋主與其歷代先祖留下的打獵戰利品。
蘭嶼也有許多奇岩,以他們各自神似的型態來命名。圖為雙獅岩。另外還有軍艦岩、坦克岩、饅頭岩等等。
朗島部落的彩色房子。
島上也有許多海蝕洞,有些至今仍當作宗教場所使用。
舊機場。這裡是舊機場遺留的基座,可以拍到海天一線作為背景的景色。不過這裡並沒有道路可以抵達,必須攀爬過許多消波塊才能到。在此處也能近距離看飛機起降,震撼力十足。
蘭嶼島上隨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涼亭。在高溫炎熱的蘭嶼,這樣的設施可以提供即時的庇蔭。
也因為如此,我很喜歡騎車在蘭嶼的環島公路上兜風。
椰油國小拼板舟意象的典禮台。
在蘭嶼,月亮的陰暗面也清晰可見。
此外,我也很享受在蘭嶼騎車兜風,一共環島了兩次。因為島上的特定路段,有公路加上壯麗的地景,馳騁其上的那種心曠神怡,總是讓我想起以前在冰島自駕的時光。
蘭嶼島上有各式各樣的洞穴,其中一處更被環島公路穿越。這裡現在也是眾多網美排隊拍照的地方。
蘭嶼晨景。雖然經緯度相差甚多,但蘭嶼的某些角度還是會讓我想起冰島。
這趟前往蘭嶼,還有一個特殊目的,即是拍攝彗星。我在蘭嶼的時候,正是Neowise彗星的近地期間。我之前已在台北拍攝到彗星經過台北上方的照片,但是因為光害,彗星尾巴不甚明顯。在蘭嶼清晰的的夜空下,經過了許多嘗試,最後終於拍到自己喜歡的照片,也為我的首次離島行,畫下滿意的句點。
我這趟蘭嶼行,其實還有一個特殊的景色要拍攝,那就是Neowise彗星。我到蘭嶼之前,其實已經拍攝過彗星經過台北上方的照片。可惜因為城市光害太嚴重,所以彗星的尾巴不是太明顯,這次藉著蘭嶼低光害的夜空,終於在青青草原拍攝到清晰的彗星。
拍攝彗星時,我也嘗試利用借位的方式,拍出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中,霍爾捧著路西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