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歷史介紹與拍照建議
巴黎聖母院就位在巴黎的誕生之處西提島,是一座壯觀的羅馬天主教堂,是法式歌德建築的經典。如其原名「我們的女士」,是敬獻給聖母瑪麗的教堂,並以立面、雙鐘塔、三面巨大且繽紛的玫瑰窗與飛扶壁等建築特徵聞名。雖然聖母院今日依然作為教堂使用,但因其矗立超過850年的歲月中,見證了法國歷史,早已不分宗教成了法國的重要精神象徵。聖母院也透過文學、畫作與、電影與電玩等形式,陪伴世界各地世世代代的人,產生連結,是人類的共同記憶與文化遺產。也因此在2019年四月十五日巴黎聖母院大火時,震驚了世界各地,激發起諸多反應。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聖母院的現址以及前方的廣場在過去的羅馬時代,就是一座羅馬高盧神廟的所在。在進入天主教時期後,此處又陸續有四座天主教堂矗立。直到1160年,由於巴黎的規模與人口的增長,原本的教堂已不敷使用,無法再肩負巴黎乃至於法國信仰中心的責任。時任巴黎主教的蘇利決定拆除舊教堂,並新建一座規模更加龐大的哥德式教堂。終於在耗時近兩百年後建成,奠定了今日的巴黎聖母院主體。
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期間,聖母院受到反羅馬天主教的組織破壞。院內許多珍寶遭到毀壞與掠奪。西面著名立面上的二十八尊以色列國王像被誤當成法國國王而遭到斬首(多數後來在1977年聖母院附近尋獲,現存於法國中世紀博物館。) 聖母像也被自由女神像取代。立面上的所有大型雕像都被破壞殆盡,只剩立面通道外的聖母像和聖母院的大中逃過被毀或被鎔的命運。南面的玻璃窗也因為暴民於一旁的主教寓所縱火而有多片玻璃破損。此時遍體鱗傷的聖母院被當做倉庫使用,已不再是座宗教場所。
雖然1802年拿破崙恢復了聖母院的宗教功能,之後也在聖母院加冕與再婚。聖母院的全面修復要一直等到1844年才開始。1831年,法國作家維多雨果以聖母院為背景的著作「鐘樓怪人」大受歡迎,大眾再度將注意力放在此時已經殘破不堪的聖母院。1844年法王路易飛利浦下令修復聖母院,在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的主導下,聖母院的損害,包含落成以來曾因不同因素進行幾的次改造,都在這次耗時25年的修復工程中恢復至中世紀的原貌,而頗受歡迎的石怪走廊,與2019年大火倒塌的尖塔,也是在此時完成,成了近代所見的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必看特色
有著超過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是世界級的建築瑰寶,有諸多可看之處,以下我列出幾個主要的必看特色:
鍾塔與立面
如同許多宗教建築, 在過去識字率不高的時代,聖母院以豐富的雕刻傳達了聖經故事,因此有了窮人之書的美名。聖母院高聳的雙塔則有96公尺之高,一直到艾非爾鐵塔於1889建成之前,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他們也是聖母院最晚完成的結構,南北塔分別於1240與1250左右完工。南塔也是遊客登塔之處,可以近距離觀賞聖母院的雕塑與排水獸。
彩色玻璃窗
巴黎聖母院共有三扇鑲嵌有彩繪玻璃的玫瑰窗,分別位在西面入口上方,以及中殿南北面較大的兩扇。三扇玫瑰窗都建於十三世紀,然而西立面入口上玫瑰窗的玻璃為19世紀時重製而非原件。
肋拱與飛扶壁
巴黎聖母院的建築結構率先採用了當時開創性的肋拱與飛扶壁,支撐性與承重大得以大為提升。這除了讓巴黎聖母院可以蓋得更大、更高外,也能夠設立更大的窗戶增加採光。
原點(Point Zéro)
聖母院前的廣場的地上,有片銅牌,上面寫有原點(Point Zéro)。標示此處是法國丈量全國里程時所用的起測點,可見巴黎聖母院在法國的重要性。
巴黎聖母院大火
事發過程
2019年的4月十五日傍晚約六點二十分,正在舉行彌撒的聖母院火災警報響起,雖然現場並未見到火光或濃煙,院方仍預防性的疏散人員,院方保全則開始尋找起火點,但搜尋未果。傍晚六點四十三分,火災警報再次響起,院方此時仍找不到火點,直到六點五十一分保全抵達屋頂才發現火勢,始通報消防隊。
巴黎消防隊獲報後在八分鐘內抵達聖母院,並依照過往的演練投入超過400名消防員展開灌救,消防隊與所屬的神父也在火勢擴大前進入聖母院,組成人鏈搶救出重要文物。七點十分時,大火引起的濃煙已在巴黎市區明顯可見,聖母院失火的消息與照片開始在網路上流傳。約半小時後,聖母院十九世紀的尖塔倒塌。
消防隊評估形勢後認為屋頂已經無法挽救,重點轉為搶救立面、鐘塔、飛扶壁等建築結構,避免高溫與已被破壞的結構削弱建築的支撐力造成整個聖母院倒塌(如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同時也以低消防水壓灌救避免建物遭受額外損害。
九點十五分,火勢已經延燒到雙塔中的北塔跟前,消防局長表示不確定能否阻止火勢蔓延到北塔,並不敢去想像北塔倒塌的後果。十點五十五分,火勢減弱,當局表示主體結構包含北塔,已在大火中保住。翌日凌晨3點40分,火勢獲得控制,早上九點三十分,消防當局宣布火勢完全撲滅。
在近十五小時的延燒確認撲滅後,聖母院建築結構穩定性的調查也立刻展開。根據法國官方的聲明,大火如果再持續30分鐘,聖母院就會坍塌。但經過檢查後,火災後聖母院的結構仍然穩固,而失去屋頂支撐而有風險的結構如山牆等,也立刻以木板木樁加固。如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當晚視察後所言,最壞的情況已被避免,調查與重建準備工作也隨即展開。
巴黎聖母院大火原因
切確的起火原因仍由法方的調查中,尚未有定論。但由於目擊的起火點在尖塔底部的維修工程進行處,加上維修工人在事發前早已下班,一般猜測這次大火是與維修工程有關的意外。當時施工的承包商則說事發前並未進行任何的焊接工作,但施工的鷹架接有因工程所需的升降梯與照明而臨時架設的電力系統。
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損失
這此大火中完全燒毀的是使用大量木材建造而被暱稱為『森林』的木造屋頂、閣樓與屋頂外層覆蓋的鉛片板、十九世紀重建來用以取代原本結構不穩的橡木尖塔(尖塔底部的聖人像則因數天前取下清潔而躲過火劫,站在尖塔頂、含有三樣聖物的銅製公雞也在事後被被尋獲,雖然因尖塔倒塌有遭受毀損,官方表示可以修復)。在屋頂下方的石肋拱頂則因大火與倒塌的屋頂、尖塔雖被砸出三個大洞,但其他完整的部分則擋住了燃燒的木材,避免它們墜入教堂內部造成更大損害。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倖存的部分
聖母院的重要文物幾乎都全身而退,包含據信是耶穌的棘冠、耶穌被釘的十字架部分與釘子與聖衣。建築主結構也完整,標誌性的西立面與雙鐘塔沒被波及,各界關注的三面巨大、色彩斑斕的但脆弱的玫瑰窗也完整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北面與西面的玫瑰窗在過去的事件包含法國大革命中都未被破壞,是中世紀的原件,更顯珍貴)。聖母院同樣珍貴的巨大管風琴雖沒有大火波及,但可能有受到消防水柱的水損,需要在事後更進一步的檢驗。聖母院的文物一開始暫放在一旁的巴黎市政廳,隨後便送往羅浮宮等機構進行清潔與存放。後來在檢查災損時發現屋頂的三個蜂巢也在大火中全身而退。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的社會反應
多數人得知巴黎聖母院失火消息,多是震驚與難以置信的反應。許多巴黎市民更是聚集到塞納河兩岸、市區高處,在震驚的靜默下,無助地看著聖母院燃燒。當日稍晚也有自發的守夜活動和群眾聚集吟唱詩歌。世界各國的政府與組織也紛紛向法國致上慰問與遺憾。
然而也有少數仇恨言論想藉由此次聖母院火災事件散播。事件一開始在西方有仇視伊斯蘭的言論與陰謀論出現,Youtube的事實查核功能則誤把911攻擊事件的內容標記在這次聖母院大火上,但很快都有遭到制止與澄清。在台灣新聞與網路則出現如「玫瑰窗付之一炬」、「八百五十年鐘塔毀於大火」與「群眾聚集萊茵河畔關注聖母院大火」等明顯未經查證的誤傳。也有一些人藉著呼籲重視台灣古蹟的呼聲來質疑、諷刺那些關注遠在法國古蹟火災的人是崇洋媚外、跟風或矯作的情況,並在網路引發論戰。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的重建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火災當晚就宣示會重建這座國家擁有的教堂,並於翌日展開國際募款。之後更表示希望在五年內完成重建聖母院,並向世界徵求設計,以便趕上2024的巴黎奧運,但普遍被認為太過樂觀。目前重建的費用與方式都尚未定案,有人提出新建一個現代外觀的屋頂與尖塔,有人則建議以現代材料重建屋頂與尖塔的舊觀,也有保守派認為要遵循中世紀的古法與材料來重建。根據法國費加洛報於該月19日的調查,75%的受訪民眾希望屋頂與尖塔以原樣重建。
巴黎聖母院大火捐款
其中聖母院基金會雖是唯一沒有英文介面的管道,但也是唯一沒把台灣列為中國一省的。因此我是透過此管道捐款,希望能為聖母院的重建盡一點心力。沒想到事後還收到感謝信,也不時會收到關於聖母院重建消息的電子郵件。
巴黎聖母院的拍攝建議
由於聖母院面西,因此接近傍晚時分會是拍攝立面細節的好時機。因此建議可以下午進去聖母院內部參觀與拍攝,接近傍晚時再拍攝正面立面。
除了在聖母院前方拍攝立面、塞納河畔拍攝側面與玫瑰窗等建築細節外,還有一些外部的拍攝角度我也很推薦:
Pont de la Tournelle
在這座橋上拍攝,可以把巴黎聖母院的飛扶壁、尖塔與鐘樓等建築特色做有層次的呈現。同時也因為面向西方,也是拍攝巴黎聖母院與日落美景的好地點。此外,也可以到橋下,利用橋拱來做frame-in-frame的構圖拍攝,把聖母院框在畫面中央。
Institut du Monde Arabe
巴黎市中心很少高樓,因此能夠以相對近距離俯瞰巴黎聖母院的地方很少。除了高價的餐廳外,其實也可以前往免費的Institut du Monde Arabe頂樓的露台,拍攝不一樣角度的巴黎聖母院。
拍攝器材方面,由於以上兩個地點距離巴黎聖母院有一小段距離,因此建議使用80mm~90mm左右的教段(iPhone上的3x搭配一點點裁切)來拍攝,畫面會比較緊湊,主題會比較明顯。而拍攝聖母院的正面與內部廣景,則會建議使用14mm~24mm左右的焦段(iPhone上的0.5x~1x)。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