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歷史、看點、交通、行程與拍攝建議
在倫敦高貴優雅的南肯辛頓一代,矗立著一座宮殿般雄偉的建築。但裡頭居住的並非王公貴族,而是七千萬件自然歷史相關藏品。雖然它的主要用途是收藏與展示這些展品,但建築本身仍然有精緻且別出心裁的設計與細節。我常覺得如果自然史是一門宗教,此處就會是它華麗的大教堂。這裡就是經典又精彩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目錄
Toggle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歷史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最早其實是大英博物館的自然史部門。當時大英博物館已經成立了一個世紀,原本的空間已經不夠存放日漸增加的藏品,因此1860年時便決定為這些自然歷史標本建立專屬收藏建築。
大英博物館於是在倫敦的南肯辛頓區域,購入了原1862年世界博覽會的場地以興建新館,並在1881年正式開館。1963年,隨著《1963年大英博物館法案》的通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脫離了大英博物館體系,自成一座獨立的博物館至今。
今日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收藏了古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昆蟲學和礦物學等五大領域、約七千萬件藏品。許多都是世上最好、最稀有的標本,其中不乏著名學者或探險家如達爾文、庫克船長採集的標本,是一座重要且精彩無比的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看點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規模不小且展品豐富,可看之處非常的多。博物館官方將展區區分為紅、綠、橘、藍四區。不過博物館兩個入口的大廳也相當精彩,因此以下我先介紹博物館的大廳,接著再分享四個分區的看點。
大廳
從倫敦自然史博物館Cromwell Road的主要入口進館後,就會看到經典的大廳Hintze Hall。我2013年初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時,大廳是展示侏儸紀晚期的梁龍化石複製品Dippy。但在2017年後,則改為展示1891年擱淺在愛爾蘭的母藍鯨Hope。
大廳除了化石標本外,其實也有很精彩的建築細節。像是天花板、柱子、牆面上,都有與自然歷史相關的繪畫或雕刻,非常建議一定要上到二樓仔細欣賞。二樓的另一看點,則是有1300年樹齡的巨大紅衫,非常震撼。
地球廳
從Exhibition Road次要入口進館則會抵達地球廳Earth Hall。高挑的地球廳中,最酷的就是可以搭手扶梯穿過空中的星球,進入屬於紅區的地球科學展區。
紅區
紅區 Red Zone則主要展示地球科學的展品。除了有岩石、礦物、寶石甚至隕石標本之外,還有各種像是活火山、海浪等實際展示品,讓訪客可以了解並親身體驗地球的形成過程與各種自然現象,非常精彩。其中蠻有趣的是,在地震館看到外國人體驗地震時總是驚呼連連,但我實際體驗時卻是「嗯?就這樣而已嗎?」的感覺XD
藍區
藍區 Blue Zone大概是整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裡最受歡迎的區域。此區主要展示恐龍、海洋生物、大型哺乳類動物以及兩棲動物等等。其中恐龍區尤其精彩,除了有多種大種熟知的恐龍像是劍龍、三角龍等的化石、模型,還有會動的機械暴龍!
橘區
橘區 Orange Zone則是相對小、比較沒那麼多人的展區。主要展區是動物學的Zoology Spirit Building,裡面有兩千三百萬種的泡在酒精裡、用玻璃罐盛裝的標本。我個人覺得這區跟其他展區相比,比較沒有那麼吸引我,就沒有多做停留。橘區還有Wildlife Garden這類的戶外花園,但必須從館外進入。
綠區
綠區 Green Zone則展有植物、昆蟲、鳥類和海洋爬蟲類的標本。其中海洋爬蟲類展區最讓我印象深刻,整個牆面展示了滿滿的各種巨大化石,包括英國著名的古生物學者瑪麗·安寧Mary Anning在多塞特郡侏羅紀海岸發現的彪龍化石。造訪歷史博物館的當下,真沒想到三年後我會去她發現魚龍化石的地方。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參觀資訊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裡,前面提到的四區都是免費的常設展,只有特展才會需要付費。但其實常設展的展覽非常豐富,就算是走馬看花式的把所有展區都走一遍,也會花上半天時間,認真看的話會需要一天時間,在安排行程時要斟酌一下。如果是帶小朋友來的話,因為館內很多互動區、觸摸區,時間要再抓寬鬆一點。
或許也因為是免費博物館的關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假日時是非常熱門的,光是排隊等待入場可能就會需要耗上一小時。因此建議先上博物館的官網線上預約,可以免排隊直接進入,省下很多時間。另外也提醒不要背太大的背包入館,不然會被要求寄物(非博物館會員的話要付費)。像我背攝影包要入場時就被攔下,但跟工作人員解釋裡面是貴重的攝影設備後,他還是讓我進去了。
地址:Cromwell Rd,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SW7 5BD
主入口:Cromwell Road (Hintze Hall)
次入口:Exhibition Road(Earth Hall)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交通
搭乘地鐵前往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非常方便,距離最近的地鐵站是South Kensington站,搭乘Piccadilly Line、District Line和Circle Line都可抵達。出站後步行約五分鐘就可以抵達了。搭乘倫敦地鐵可以直接刷信用卡、Apple Pay,但如果沒有信用卡,或者國外消費手續費不划算的話,則建議可以買牡蠣卡(倫敦的交通卡)。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周遭景點與行程建議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所在的南肯辛頓有濃厚的維多利亞時代老倫敦氛圍,是我很喜歡的區域。還記得我剛搬到倫敦時,主管問我喜歡倫敦哪裡,我因為喜歡這裡的氛圍、建築和博物館,就回答了南肯辛頓。我主管瞬間露出「我懂」的會心微笑。後來才知道南肯辛頓是倫敦的富人區,才懂了他那時的表情。其實光是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旁邊就有不少精彩景點可以順訪,博物館本身也常舉辦一些活動。以下分享幾個我很喜歡的兩個活動跟幾個周遭景點:
夜宿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有個蠻特別的活動,就是夜宿博物館!除了可以在最美的Hintze Hall打地鋪睡覺外,館方也有安排參訪特定展區、活動、節目還有電影馬拉松,並提供三道式晚餐、飲料、零食以及隔日早餐。如果有看過電影「博物館驚魂夜」,很嚮往在夜間探索博物館的話,可以嘗試看看。夜宿博物館的票價是£220起跳(會員£198.00),我自己是覺得還在合理的範圍,畢竟是難得的體驗。不過要注意的是,也許是因為會提供酒精飲品,夜宿博物館主要是針對大人的活動,入場是需要檢查證件的。
除了夜宿博物館之外,倫敦的博物館有時也會有延長夜間開館的活動,不妨可以留意一下這方面的資訊。晚上來拍攝,甚至是單純來逛博物館,都有很不同的氛圍。如果時間可以搭配的話,很適合來體驗跟紀錄噢!
溜冰
冬天的時候倫敦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溜冰場,像是薩默塞特府和金絲雀碼頭。而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前方,在冬季時也會化身為溜冰場。我自己也有去溜過,真的是很棒、很好玩的體驗,推薦給時間可以配合人。
V&A博物館
V&A博物館是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簡稱,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及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的命名。博物館成立於1852年,是世界最大的工藝博物館。收藏涵蓋了服裝、銀器、珠寶、攝影、戲劇以及音樂等數個領域,藏品高達300萬件。雖然館藏主要來自歐洲,但也有來一些中國、日本、印度還有伊斯蘭世界等區域的藝術和設計展品,其中還包含了中國皇帝的龍袍。
皇家亞伯特音樂廳
皇家亞伯特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建於1871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亞伯特親王,鑒於1851年海德公園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獲得的巨大成功,所提議興建的一個常設展覽館。皇家亞伯特音樂廳有著非典型音樂廳的圓型結構,據說音響效果很棒。皇家亞伯特音樂廳內部也相當壯觀,有機會的話可以去裡面聽音樂會。如果沒有要聽音樂會,也可以透過參加導覽去裡面參觀。
科學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 Science Museum其實就緊鄰著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創建於1857年。主要收藏與展示自然科學發展歷史上,具有意義的器械。我曾來科學博物館參觀過航太科學的展覽,當時對於能夠親眼看到真正上過太空的太空艙,感到非常震撼與感動,這真的是要在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才會有的體驗。不過對於初次造訪倫敦的人來說,我覺得科學博物館不算必訪的景點,如果時間與行程都有餘裕的話,再來造訪就好。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拍攝建議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除了是精彩的博物館外,其實也是很棒的拍攝題材。我來過至少3、4次自然史博物館,只有第一次是參觀館藏,其他都是專門來拍照的,好拍程度可見一斑。以下是幾點我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拍攝建議:
拍攝器材
我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拍攝,主要以建築與其細節,還有一些特殊展品為主。因此在拍攝器材的使用上,主要使用廣角鏡如Nikon Z 14-30 f/4 S (約是iPhone的0.5x~1x)拍攝建築和展間的廣景,再使用標準焦段Nikon Z 24-70 f/2.8 S搭配大光圈 (約是iPhone的1x~3x)拍攝展品與建築的細節。順道一提,館內是禁止使用腳架的,即便是小的桌上型腳架也不行。所以建議使用防手震與低光能力較佳的機身。
拍攝時間
如果想要拍攝到相對少人,甚至是空景的話,則建議在淡季平常日的早上,最好是一開門時就來拍攝。如果真的無法避免路人入鏡,其實換個想法,拍攝路人與展品的互動,也是另一種拍攝方式,甚至有時更能呈現博物館的氛圍噢。更多旅行攝影的拍攝技巧,可以參考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噢。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