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攀登記錄與建議



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超越3千公尺的高山,是座排灣族的聖山。但卻在二戰時期,硬生生地被建了座日本神社與紀念碑。即便戰事的硝煙早已雲散、紀念碑也倒地斷裂。但灰白色的神社,仍舊順著中央山脈的稜線,朝著南方深深地遠望。彷彿這段過往,就只適合這樣靜靜地訴說、從碎塊中拼湊。這座山就是最南五嶽,海拔3090公尺的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喜多麗斷崖上的日落雲海美景。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北大武山稜線上的大武祠。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喜多麗斷崖滿滿的雲海是攀登北大武山必賞的美景。

北大武山的看點

喜多麗斷崖

攀登北大武山的路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走在林木之中。而位在3.8k的喜多麗斷崖,則有著三面毫無阻礙的絕佳展望。且展望處剛好又是欣賞日落的方向,我此行也很幸運地看到日落時的大雲海。

檜谷山莊

最早的檜谷山莊建於1944年,是當時日人為了在山上興建神社,所設立的施工所。戰後被民眾拆除,並把木材用以興建學校。最後林務局於1966年在原址興建了今日所見的避難山屋。檜谷山莊其實是相當簡單的山屋,基本上就是簡單的兩排大通鋪,並在外面的走廊設有炊煮區。山屋下方則設有數個營地可供山友申請露營。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檜谷山莊。

大武神木

步道5.3K處的一棵紅檜巨木被山友稱為大武神木,推測年齡超過千年。高25公尺,在森林中顯得挺拔雄偉。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武神木。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與大武祠

大武祠是建於1942年的水泥造神社與忠靈塔。為日本政府為了紀念珍珠港事件所犧牲的日軍所立,是目前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高山神社遺址。我查資料時發現1998年山友造訪時,木製的鳥居仍然豎立著,看起來狀態良好。但目前已經倒在地上。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武祠。

神社下方則是建於1944年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二戰期間,由原住民受徵召組成的高砂義勇軍出征南洋的英勇事蹟。如今碑體已倒落地上、斷成數節。碑座仍在原處,其上碑文依然可見。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北大武山頂

北大武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外,我也意外發現一塊斷成三節以上、某會社大武登山鍊成隊的「登山記念」石碑。看起來是日治時期的用詞用字,但我卻看不出年份。不遠處還有一根看來頗有年代、有著「北大(武)山」淡淡字跡的木樁。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北大武山頂。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山頂意外發現的石碑與木樁。

北大武山難度、路線(時間參考上河地圖)與行程安排

雖然有些人會選擇單攻北大武山,不過單攻北大武山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一定的體能條件,並不適合所有人。而我則是因為想要不趕時間的拍攝,便安排了兩天一夜的行程,並提前一天住宿在泰武部落,以利隔天可以早早到停車場出發。

Day 0:宿泰武部落

DAY 1:新登山口至檜谷山莊 (295min)

新登山口(1hr40min)→舊登山口(0K)→ 1.5hr→ 越嶺鞍部→ 1.5hr→ 3.8K 展望平台(喜多麗斷崖)→ 10min → 4K三岔路口 → 5min→ 檜谷山莊(4.2K) 海拔2150公尺

DAY 2:檜谷山莊至三角點至新登山口

檜谷山莊(4.2K)→ 5min→4K三岔路口→ 60min→南大武山展望點→30min→千年神木(5.5K)→65 min→最後水源地(6.3K)→65 min→主稜嶺線→65 min→大武祠遺址(8K)→65 min→三角點(9K)→ 240 min→4K三岔路口→130 min→舊登山口(0K)→70 min→新登山口



我的實際攀登過程

Day 1

8:23AM。從停車場不遠的新登山口啟登後,便是一段之字陡坡,再接上水泥鋪面的舊林道緩上,續行不久便會抵達舊登山口。9:47AM在舊檢查哨確認了證件與住宿資料後,北大武山的攀登便正式開始。一路上其實展望不多又起大霧,也多是陡坡與緩坡交替的單調地形,因此走起來相對有些枯燥,直到抵達喜多麗斷崖底下。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攀登北大武山的路上展望不多,加上我們攀登時遇到白牆,能看到景色已經相當難得。

抵達斷崖下後,便開始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岩壁,不過因為踩點清楚,兩側也有安全網,所以其實暴露感不強。抵達喜多麗斷崖時,展望是一片白牆,我們便決定先前往檜谷山莊卸下裝備跟休息,傍晚時再回來看看能不能欣賞喜多麗斷崖著名的日落跟雲海。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檜谷山莊。

離開斷崖後15分鐘,於12:38PM抵達了今日的宿營點檜谷山莊。最早的檜谷山莊建於1944年,是當時日人為了在山上興建神社,所設立的施工所。戰後被民眾拆除,並把木材用以興建學校。最後林務局於1966年在原址興建了今日所見的避難山屋。檜谷山莊其實是相當簡單的山屋,基本上就是簡單的兩排大通鋪,並在外面的走廊設有炊煮區。山屋下方則設有數個營地可供山友申請露營。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山屋中,看到常見的林務局防火標語。

由於我們一大早出發,中午十二點就到了檜谷山莊。於是我們用了午餐後,便先小睡一下,接近黃昏時再起來看看日落有無可能出景。雖然因為出發前看的天氣預報,以及中午經過時是白牆一片,我對於能看到日落雲海並不抱太大希望。所以當午後的金光撒入山屋時,我其實相當驚喜。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日落雲海中露出的山頭。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喜多麗斷崖。

快速的從山屋趕到喜多麗斷崖後,果然看到澎湃滿溢的雲海,從斷崖下一路蔓延到天際。我開始登山以來,也看過不少雲海,但像喜多麗斷崖這樣,彷彿腳就踩在雲端之上的景色倒是很少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在喜多麗斷崖上欣賞日落雲海,有漫步在雲端的感覺。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第一次看到雲海滿到山壁。

太陽落下後,雲海也至逐漸消散。我們回到山屋用過晚餐後便早早就寢。然而這日山屋將近全滿,白天人聲嘈雜外,晚上也是鼾聲震天,讓我一夜幾乎無眠。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日落後雲海雖然消散,但卻出現夕彩。



Day 2

這天為了要能在北大武山山頂看日出,我們在凌晨兩點就出發。離開檜谷山莊後,路徑便是一路陡上,直到接上主稜線才會轉為平緩。而途中由於天色漆黑,且是走在樹林中,除了途中一處必須要踩在岩釘上通過的路段外,整體稍嫌枯燥。直到接上稜線後,我們才能偶爾從植披的空隙,看到山下城鎮的燈火。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攀登時看到山下的市區夜景。

在夜色中沿著稜線走了四十分鐘後,我們抵達了大武祠。但令人心累的是,大武祠跟北大武山看起來距離雖近,但其實中間有個必須陡下陡上的山谷。下切到谷底開始爬升時,其實天色已經漸漸亮起。由於怕錯過日出,我便開始加速爬升,最後終於氣喘吁吁地在5:35AM趕抵北大武山頂欣賞日出。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在北大武山基點欣賞日出。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北大武山基點與主稜線的日出景色。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成功在日出時攻頂~ 身後有北大武山的影子。

欣賞完日出後,我開始仔細檢視北大武山頂。在一旁發現了一塊碎裂的石碑,應是日治時期某株式會社登山隊的登山紀念碑。另一處,則有刻著「北大(武)山」淡淡字跡的木樁。不久,其他山友陸續抵達三角點,我們則離開北大武山頂開始往回走。回程經過8k時,才終於可以仔細端詳去程因爲夜色,無法細看的大武祠跟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北大武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外,我也意外發現一塊斷成三節以上、某會社大武登山鍊成隊的「登山記念」石碑。看起來是日治時期的用詞用字,但我卻看不出年份。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基點不遠處還有一根看來頗有年代、有著「北大(武)山」淡淡字跡的木樁。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日出的光影照在美麗的樹形上。

大武祠是建於1942年的水泥造神社與忠靈塔。為日本政府為了紀念珍珠港事件所犧牲的日軍所立,是目前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高山神社遺址。目前除了水泥的神龕仍存外,其餘設施皆毀。戰後曾屹立一段時間的木製鳥居,也已傾倒在地。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查資料時發現1998年山友造訪時,木製的鳥居仍然豎立著,看起來狀態良好。但目前已經倒在地上。

沿著神社前的階梯而下,便抵達高砂義勇軍紀念碑。此碑是為了紀念二戰期間,由原住民受徵召組成的高砂義勇軍,出征南洋的英勇事蹟。台灣原住民當年因為善於狩獵又熟悉叢林環境,而被日本政府徵召送往戰場。1942-1943年間,共約派遣4,000人,最後僅生還不及千人。如今碑體已倒落地上、斷成數節。碑座仍在原處,其上碑文依然可見。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神社下方則是建於1944年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二戰期間,由原住民受徵召組成的高砂義勇軍出征南洋的英勇事蹟。如今碑體已倒落地上、斷成數節。碑座仍在原處,其上碑文依然可見。

在北大武山這座原民聖山上,看到這座原民「紀念」碑,內心只有百感交集。不過我在紀念碑前小憩時,剛好一組山友也抵達。其中一人,放下背包、看了碑文後,便脫帽向碑座鞠躬。碑體雖然已倒,但歷史與前人的犧牲,或許並沒有完全被遺忘。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的碑文前中段仍可讀。

北大武山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步道5.3K處的一棵紅檜巨木被山友稱為大武神木,推測年齡超過千年。



順訪台灣最古老的教堂

在一個寧靜的屏東村落裡,豎立著一座古老的西班牙風格教堂。白天炎熱的氣溫加上教堂潔白簡約的外牆與紅磚元素,一直讓我想起西班南部的安達魯西亞。這即是台灣最古老的教堂「萬金聖母聖殿」。

萬金聖母聖殿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台灣最古老的教堂萬金聖母聖殿。

萬金聖母聖殿位在屏東萬巒鄉萬金村,目前所見的建築是由西班牙籍神父於1870年建立,為仿西國堡壘式建築構造。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奉命來台籌辦防務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在途經萬金時,覺得教會的存在既可敦風礪俗,亦能撫番,便奏請朝廷支持傳教。同治帝便親頒「奉旨」、「天主堂」勒石,鑲嵌在教堂立面之上。此後清軍官兵路過此處必要下馬行禮,地位與早期教會遭受閩客移民排擠、攻擊時不可同日而語。

萬金聖母聖殿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同治帝親頒的「奉旨」、「天主堂」勒石,鑲嵌在教堂立面之上。

1984年,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萬金天主堂列為宗座聖殿(Basilica),此後天主堂的正式名稱就為「萬金聖母聖殿」,並於同年被列為縣定古蹟。

萬金聖母聖殿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同治帝親頒的「奉旨」、「天主堂」勒石,鑲嵌在教堂立面之上。

萬金聖母聖殿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聖母聖殿的內部。

我此次是因為攀登北大武山後,順訪萬金聖母聖殿,因此沒有做太完整的拍攝紀錄。而萬金聖母聖殿在每年12月的第二個週日,會舉辦歷史悠久的聖母遶境遊行。希望之後再回來做更全面的拍攝。

萬金聖母聖殿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庭院地上看不太出製造廠與年代的紅磚。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加入我的粉絲團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