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參訪記錄與拍攝建議



繁忙的圓山捷運站、現代的台北美術館與外國遊客雲集的圓山大飯店之間,其實靜靜地藏有一座隱世的日式木造佛寺。過往我雖常造訪、經過圓山一帶,但一直到前陣子,才驚訝地發現台北竟有如此的佛寺。過去我只有在中國或日本參訪古寺時,才能見到這樣宏偉又細緻的木造建築,沒想到在熟悉的圓山腳下就有一座。這就是全台唯一有護國為名的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山門與奉獻的石碑。

 

臨濟護國禪寺的歷史

山號鎮南山的臨濟護國禪寺建成於1912年,屬日本佛教的臨濟宗妙心寺派,位於板橋林家所贈之地上。寺院規模宏偉,有大雄寶殿(本堂)、豐川閣、華藏殿(庫裡)、山門與其他木構建物。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混合了多時期的建築樣式。

 

然而脫世的佛寺也躲不過時代巨輪的碾壓。二戰後,臨濟護國禪寺面臨國民政府軍隊佔用、興建捷運與都市計畫等挑戰,甚至一度要被完全拆除。歷次都在寺內的和尚與長老奔走下,透過努力的交涉、陳情,甚至要被移位、改向、重組,才有一線生機。但可惜的是,除了大雄寶殿與山門外,其他建物未能全部保存。因此今日所見的臨濟護國禪寺只是當時的精簡版,樣式上也混雜了中式、日式,木造與鋼筋水泥。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側門與挖掘圓山遺址發現的大砥石。

 

山門與大殿

我是在平日造訪臨濟護國禪寺,偶爾才有入寺的零散香客與遊客(其中還有些外國人),相當幽靜。也因疫情關係,不走玉門街新寺門,而是由過去的動線,從山門一側的入口進入。這座古風濃厚的單簷歇山式鐘樓山門與一旁捐獻的石碑格外引人注意,尤其山門軒丸瓦上,可能是兒玉源太郎家紋的「二文字に三つ星」。考量兒玉源太郎對臨濟宗與護國禪寺的支持,似乎相當合理。可惜山門周遭似仍有圓山貝塚的考古挖掘工程,樣貌被遮去一些,也無法走進山門。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的新山門。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臨濟護國禪寺的原山門。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原山門的樣式為單簷歇山式鐘樓山門。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山門軒丸瓦上,可能是兒玉源太郎家紋的「二文字に三つ星」。

過了山門後,便可看到莊重典雅的大殿。大殿為二重檐歇山頂式的檜木造建築,立於六角石砌的底座上,周圍繞有當時日人捐獻的石欄杆。接著我的視線順著引水花鏈往上,來到建築細節豐富的屋頂。屋脊兩側的鬼瓦、懸魚,以及代表鎮南山的鎮字軒丸瓦,每樣都做工細膩且富含寓意。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莊重典雅的大殿。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莊重典雅的大殿。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殿近景。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殿周圍繞有當時日人捐獻的石欄杆。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線順著引水花鏈往上,來到建築細節豐富的屋頂。屋脊兩側的鬼瓦、懸魚,以及代表鎮南山的鎮字軒丸瓦,每樣都做工細膩且富含寓意。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建築細節豐富的屋頂。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建築細節豐富的屋頂。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大殿內部。

 

石佛像與八角亭 

欣賞完大殿後,我便轉往臨濟護國禪寺的後山,山上有臨濟寺位置最高的建築八角亭。當時圓山周遭因為要開發為海軍眷村以及陸軍砲指部官舍, 便將原本的日本陸軍墓地遷走,牌位後集中到八角亭。不過吸引我注意力的,則是八角亭前的「四國遍路」石佛像。

 

臨濟護國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石佛像之一。

 

日本高僧空海大師自唐朝完成修行返國後,便於四國地區的寺廟參拜。其所經路線與廟宇,則被後世稱作「四國遍路」。花蓮吉安的慶修院籌建人川端滿二,也曾效法此精神前往四國參拜。並帶回八十八所寺院的土壤,回台與在地材料混合,塑造出八十八尊石佛像,供於院內。

 

四國遍路這樣的巡禮文化也在台灣發展出自己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而臨濟護國禪寺也屬其中之一,分配有第十一至第十四番號佛像。但由於戰後台北許多寺院毀損,其中有些石佛像便來到了臨濟護國禪寺,因此今日所見的佛像並不限於當年的四尊。

  

拍攝與旅行的建議 

若是以拍攝為目的,我會建議在平日造訪臨濟護國禪寺,減少遊客、香客入鏡的機率。在器材選用方面,因為大殿周遭有許多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與停放的車輛,我會建議使用大約70mm左右的焦段,或者iPhone上的3x鏡頭並搭配斜側面的拍攝角度,來閃開那些令畫面雜亂的元素。若行有餘力,也可以使用長焦約100mm~200mm來拍攝建築細節特寫。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