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工作站

嵐山工作站介紹與造訪紀錄



小我就很希望能夠有場真正的探險,尤其那些探險家在叢林中發現失落文明的事蹟,總是讓我神往不已。長大後,我常覺得這個世界已經被探索完畢。但沒想到這趟過程有時走在腐朽的鐵道橋、有時蛇蜂、山豬相伴,並最終抵達巨大林業遺跡的花蓮嵐山工作站之行,讓我有真正探險的感覺,甚至幾度覺得走回了民國七十年代。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嵐山工作站。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嵐山工作站。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嵐山工作站。

嵐山工作站的歷史

嵐山工作站屬於花蓮三大林場(太魯閣林場、木瓜山林場與林田山林場)中的太魯閣林場。其林場資源雖在1921年的日治時期就已開始進行調查,不過因位處次高山太魯閣國立公園預定地,一開始並未獲准開發。後因太平洋戰爭進入白熱化,為了提供軍需木材,便於1943年由南邦林業株式會社取得許可,由其花蓮港支社對這塊預定開發至太魯閣大山的「太魯閣大山事業地」進行採伐。

不過由於戰爭末期建設資源不易取得,林場在建設未全數完工下,於1945年七月開始產出木材。而二戰在一個月內,便在日本投降下結束,這時的太魯閣大山事業地只有四段單線索道與兩段中間鐵道。戰後因為政府不及接收,仍讓南邦林業株式會社持續運作至1946年,再由林產管理局接手,改名「花蓮港山場」。

由於仍蘊藏龐大的山林資源,後來雖曾短暫由太平山林場管理,但政府決定在1948年另成立由林產管理局直營的「太魯閣林場」,開始擴大開發規模。1956年時,隨著林場的發展,又架設了三段雙索的新索道。其中跨距長達1,600公尺的新二號索道,更號稱是「東亞第一長索道」。

1960年,林產管理局改組為臺灣省政府林務局,「太魯閣林場」也改稱「木瓜林區管理處嵐山工作站」,伐木鐵道也逐漸深入山區。1967年,太魯閣主線已達帕托魯山。為了更方便管理,行政中心由原本新三號索道發送點處的「嵐山分場」遷至位於榮山西南側的18林班地現址。

由於當時政府「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的政策及美援資助,嵐山工作站在現代機具的幫助下飛速地開發、高效地產出,賺進了大筆外匯。嵐山山地鐵道主線更是從日治時期的1.5公里,最終延伸至42公里。後來台灣的林務經營從開發轉為保育,伐木的業務逐年降低。嵐山工作站最終於1989年(民國78年)裁撤,包含嵐山森林鐵道等諸多附屬設施荒廢至今,成了花蓮山中巨大的時光膠囊。



嵐山工作站的配置

嵐山工作站位在嵐山林鐵太魯閣主線5.4k處,過去是一個生活機能完整的聚落。工作站裡有各種用途的建築共41棟,包含辦公室、榮山宮、福利社、車庫、製材廠、油庫、倉庫、主任宿舍、員工宿舍群、澡堂、育樂室、通訊室、招待所等設施。大多數都使用檜木建造,僅少數水泥建築。今日這些設施的保存狀態不一,以下列出我造訪的主要幾處建築與設施:

車庫、發電所、製材所

一進入嵐山工作站的範圍時,車庫、發電所與與機關車是最先印入眼簾的景像。但很可惜的是這三棟建築及製材所旁的天車都已倒塌。許多機關車以及廂車(客車)都被壓在底下,只剩一台停在製材所外,福利社前的機關車幸免於難。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發電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去年友人造訪時,還可以進到發電所內部。如今屋頂已倒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與右後方倒塌僅存屋頂的製材所,以及左後方的加油間。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倒塌的製材所屋頂下方有兩台機關車(55號與9號)。加油間旁被拆去引擎的露天機車頭則看不出編號。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被製材所屋頂壓住的9號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被製材所屋頂壓住的55號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散落在製材廠旁的機關車零件。

22號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停在製材所與福利社間空地的22號機關車,是工作站裡唯一完整又沒被壓住的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上的東洋電機銘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駕駛室內部。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引擎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號機關車引擎上的獸骨。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學友人在機關車的車燈上綁上頭燈,感受當年機關車仍在運作的氛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學友人在機關車的車燈上綁上頭燈,感受當年機關車仍在運作的氛圍。

辦公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位在高處的辦公室,是嵐山工作站的行政中心。

這裡是嵐山工作站的行政中樞,保存狀況在整個建築群中,算是相對良好的。嵐山工作站辦公室的格局跟我造訪過的其他林業工作站很像,都是中央有個大辦公區域,左右兩側則是主管辦公室與檔案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辦公室內的時光彷彿停在民國七十年代,沒有再動過。

走進辦公室內部,整齊擺放的辦公桌椅旋即印入眼簾,工作記錄與標語也仍在牆上,檔案櫃中也還擺放著許多文件與檔案。保存之完好,好像工作人員才剛下班一樣。我作行前研究時,發現過去嵐山工作站曾有下雪的紀錄,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辦公室裡會有壁爐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辦公室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辦公室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辦公室擺設相當簡單,只剩一張桌子、椅子跟一個檔案櫃。但令我震撼的是桌面上擺滿的工作人員名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想到這些名字與職稱,都代表了一個真實在這裡奉獻過歲月的人,便感到相當震撼。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桌上停留在民國77年的日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牆上泛黃的獎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檔案室。狀況比我在網路上看到的紀錄又更糟了一些。

榮山宮

伐木是高危險性的工作,不時會有樹倒、鋼索斷裂與機關車出軌等意外,需要宗教信仰這類的心靈支持。在辦公室一旁的榮山宮,便是嵐山工作站的信仰中心。我在其他林業工作站也看過相同的配置,如舊人倫工作站的巒安堂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榮山宮。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榮山宮。

雖然看起來榮山宮主神已被請走,但內部擺設幾乎一切如故。牌匾、香爐與酒杯等都還放在原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榮山宮。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榮山宮。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香爐都已經長出植物。

主任宿舍

主任是嵐山工作站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主任宿舍也是所有員工宿舍裡規模最大的,看起來有三~四房一廳及廚房。不過雖然建築本身大致穩固,但也許門長年沒有關起來,裡頭的傢俱已經東倒西歪,不確是動物還是人為的破壞。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內部已凌亂不堪的主任宿舍。

 

福利社

福利社所在的建築也保存良好,但內部只剩下空蕩蕩的貨架。看到楊桃汁只要八塊的標價,瞬間感受到時代感。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福利社與防火器材倉庫。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福利社。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當年楊桃汁只要八元。

 

防火器材室

防火器材室因為長年關閉,因此內部的保存狀態是嵐山工作站內數一數二好的。裡面的各式消防器材依然擺放得井然有序,彷彿隨時都還可供任務需求使用。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防火器材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看來這裡也作為福利社的倉庫。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牆上的警語彷彿昨日才寫下。

康樂室

康樂室的狀態還算良好,由於空間寬敞,也有現成桌椅,是許多山友選擇過夜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張尚能使用的撞球檯,以及一張蔣經國肖像。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的電視。當年大家會聚集在康樂室收看熱播的雲州大儒俠。雖然畫面有些模糊,但對在山中娛樂不多的大家,還是聽得很開心。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的另一大亮點是這個還能用的撞球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這是當時山中為數不多的消遣之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康樂室一景。

招待室

位在康樂室斜對面的招待室,過往是用來招待來賓、長官的住宿空間,有點像工作站裡面的旅館,共有四間房間、一間通鋪、管理員室、浴室和廚房。不過由於屋頂破了個大洞,因此內部在客廳、浴室跟管理員室一帶的狀態不是太好。但其他幾間房間內部的床架完整,還有一間房間被上鎖,不知道是不是被商業團的嚮導用來暫放物資,而通鋪的地板則都已經腐朽塌陷。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室過往是用來招待來賓、長官的住宿空間,有點像工作站裡面的旅館。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室的接待大廳。有玻璃裝的房間是管理員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接待大廳。走廊兩側與底部都是客房。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底部的大通鋪。地板已經腐朽塌陷。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客房。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客房。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洗臉室與右方的廚房。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落在地上的熱水瓶。

夫妻山支線與太魯閣主線岔路口

沿著鐵道續行,會來到夫妻山支線與太魯閣主線岔路口。夫妻山支線兩側各有一棟建築。其中一棟應該是車庫或維修工廠的設施,另一棟則無法辨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夫妻山支線上已傾頹的兩棟房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夫妻山支線上已傾頹的兩棟房舍。此為往太魯閣主線看過去的方向。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已坍塌的車庫與屋頂的警語。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已坍塌的太魯閣主線隧道。只剩露出一點點的木桁架與螺釘可供辨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夫妻山支線。



嵐山工作站的路線

我的原訂路線

第一日:華林園至第五獵寮
第二日:第五獵寮至嵐山工作站
第三日:拍攝嵐山工作站
第四日:榮山觀測站至第五獵寮
第五日:第五獵寮至華林園

我的實際路線

第一日:華林園至裸岩區下
第二日:裸岩區下至七腳川山營地
第三日:七腳川山營地至嵐山工作站
第四日:嵐山工作站至三岔路營地
第五日:三岔路營地至華林園



嵐山工作站實際攀登過程

D1:華林園至裸岩區下

為了可以早點出發,我們安排前一晚就先住在山腳下吉安鄉的民宿。花了莫約20分鐘抵達華林園,跟園方確認停車位子不會妨礙到他們之後,便於8am整裝出發。從華林園到初音山之間的山徑,因為平常也會有居民來登山運動,因此清晰好走。

於8:41am抵達初音山頂,欣賞整齊的吉安市區後,我們便回頭準備接上前往嵐山工作站的小徑。不料我們在此被舊布條給誤導,走去了舊路。相較於直接陡上、沿稜線走的新路,蜿蜒的舊路耗去我們不少時間,更發現螞蝗開始纏上我們。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經過長長的爬升後,我們於12:30pm來到此行的第一個山頭「慕谷慕魚山」。過了山頭後,除了幾處爬升外,地勢大致開始轉趨平緩,我們也開始在路邊發現一些帆布獵寮。不過由於我前晚忙工作到凌晨三點,因此這時開始出現疲態,不時必須停下小睡。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當我們終於抵達百葉山岔路時,心情終於可以稍微放鬆。因為當我們沿著腰繞路,再次碰到百葉山的另一個岔路後不久,就會抵達第五獵寮。當我們於5:02pm通過第二個百葉山岔路時,我們確實看到一個空地。但是因為我們誤讀了GPX上的紀錄,以及印象中我們只經過了三個獵寮,便以為這是第四獵寮。雖然很想就地搭帳休息,但因為第五獵寮才有水源,因此決定還是繼續推進。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我們繼續走了一小時後,來到裸岩區下,才恍然大悟剛剛百葉山後的空地就是第五獵寮,而我們已經錯過這個至嵐山工作站前的唯一水源地。考量到取水來回將耗費兩小時,我們只好決定直接休息,明天靠著我們兩人僅存400CC的水,撐到嵐山工作站。並祈禱途中有其他工寮,並且其中會有鍋碗瓢盆殘留一些水。



D2:裸岩區下至七腳川山營地

這日為了能夠盡可能推進到嵐山工作站,我們凌晨五點就起來拔營出發,並很快就抵達裸岩區。從這裡必須一路陡上直至稜線,直到碰到檜木獵寮才會轉趨平緩。陡升加上曝曬以及後來鑽入密林,即便我們已在清早出發,仍然走得非常悶熱。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從裸岩區開始就要陡上至稜線。

陡昇結束後,我們很快就到了檜木獵寮,也如我猜想的發現了有積水的鍋子。這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如釋重負。因為沒水,我們昨晚便沒吃晚餐。早上出發時,也猶豫是否該撤退。後來決定賭看看,如果上到獵寮還是沒有水的話再下撤。

而這鍋水雖然富含了「森林的精華與礦物質」,但也表示我們可以繼續往嵐山工作站推進。不過因為水量不多,在濾水與煮沸之後,我們只先吃一些行動糧、泡一杯奶茶來喝,剩下的800cc就留作兩人的行動水。如果省著喝,應該能撐到嵐山工作站。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因為前一天錯過水源,我們只能從廢棄獵寮鍋中充滿「森林精華與礦物質」的積水,過濾煮沸來喝。

沒想到離開檜木獵寮十多分鐘後,就來到一個更大的帆布獵寮,這裡有幾個蓄滿水的大鍋子,足夠我們裝滿兩人的水袋外,還能煮點泡麵來吃。因為時間相對早,於是我們又再次停了下來濾水煮水,並吃點食物補充體力。

40分鐘後我們再次啟程,並且一路爬升。這時我注意到周遭開始出現過去伐木留下的樹樁,表示我們已經進入過去採伐的範圍了。繼續往上推進一個半小時後,16林班地的鐵道變驚喜地映入眼簾,也表示接下來到三岔路口前,會是平坦的鐵道路。加上海拔已超過兩千公尺,在筆直的柳杉人造林中走起來是相對舒適不悶熱。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抵達16林班地的鐵道。這裡是較早期的採伐場,是過去在有經費往帕托魯山修築鐵道之前,先修往七腳川山西側林場的軌道。

然而鐵道路廊的地勢雖然平坦,但路況不佳。有諸多倒木之餘,也有幾處崩塌需要繞行。但對已經爬升一整個早上的我們來說,已算是很棒的轉換。很快的我們來到鐵道三岔路口。左邊是往七腳川山西側,右邊則是往過去的舊五號索道發送點方向,現已林木茂密,不像是路徑,因此我們決定取左續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鐵道路廊雖然地勢平緩,但是倒木橫陳,走起來也不算輕鬆寫意。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16林班地鐵道。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16林班地鐵道。

左側的鐵道平坦好走又無倒木,我們很快就來到一處大崩塌。不過看離線地圖,是要先過了崩塌地再上切至七腳川山。但此處崩塌實在太嚴重,難以抵達對面。即便抵達,也是要四肢並用才能爬得上去的垂直岩壁。於是我們決定直接嘗試在這個崩塌地上切至稜線。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鐵道三岔路口。左邊是往七腳川山西側,右邊則是往過去的舊五號索道發送點方向。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往七腳川山西側的鐵道。

然而崩塌地的土質實在太鬆軟,讓背負重裝的我們走三步下滑兩步。加上越接近稜線,坡度越陡,已經到難以續行的程度。在耗費了大量的體力與時間嘗試仍無法到達稜線後,我們決定退回鐵道路廊,往三岔路口方向看看有無可上切的地方。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崩塌地崩塌嚴重,除一些懸空鐵軌外,更多的是被沖下山谷。

果然不久我們就發現一個長滿青苔的路條。可能剛剛因為鐵道平坦太好走,被我們忽略了。我這裡我們很快就切回到稜線,也看到更多、更新的路條。確認走回路徑後,就向七腳川山頂進發。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偶見森林中的巨木。

一小時15分後,我們抵達了七腳川山基點。這時已近傍晚五點,天色漸暗。我們自知無法推進到嵐山工作站,便決定在預備的迫降點,也就是過了基點不遠的七腳川山營地紮營。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七腳川山基點。

七腳川山營地是大約可容納5帳的平坦空地。由於營地散佈一些鐵鍋,因此推測過去應該也是獵寮。我們趕在天色完全暗下來之前,趕緊搭好營帳。我也把鐵鍋內的積水收集起來,晚點濾水與煮沸之後可用來準備晚餐。

沒想到搭完營帳後半小時內便下起傾盆大雨。除了慶幸我們當時沒有決定繼續向前推進外,現在得以乾燥地在帳篷內躲雨外,也開心我們終於可以接相對乾淨的雨水,不需繼續使用充滿「森林養分」的獵寮鍋子積水。



D3: 七腳川山營地至嵐山工作站

這日為了可以早點抵達嵐山工作站進行拍攝,我們一樣在清晨五點拔營。或許因為昨日的大雨清淨了空氣,我們在林間欣賞了火紅的日出。

離開營地近一小時後,我們來到下切處。這也是嵐山工作站路線中,我覺得很有挑戰性的一段。除了因為下坡本身非常的陡且溼滑,相當耗費體力跟時間外。更因為下切到谷底後,立刻又要陡上回幾乎跟七腳川山一樣高度的2288峰。唯一可以覺得安慰的,大概就是谷底剛好是一處風口,讓在無風密林中悶壞的我們可以透風降溫。

經過陡峭但意外比七腳川山下坡好走的上坡後,我們來到2288峰頂。這裡與七腳川山頂是森林不同,是一大片裸露的碎石區,因此展望極好。除了向海邊可以看到部分的花蓮港跟花東縱谷外,往中央山脈方向還可以看到尖尖的帕托魯山。往北還可以看到小小的南湖大山(如果不是app有顯示我還真的認不出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遠方尖聳的帕托魯山。嵐山工作站裁撤前,伐木鐵道已修築至帕托魯山山腰。由此可體會當時採伐的規模。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遠方的花東縱谷。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遠方的花蓮市區。看到此景覺得離文明好遠。

離開2288峰開始下切,我們便走進一片非常密的植披。植披上的露水把我們全身打濕,到了要上背包套跟雨衣的程度。我們最終接回了一處森林,並在長長的下切後,終於看到鐵道橋。雖然東側鐵道橋是相對完整,但往嵐山工作站的西側鐵道橋則已經崩塌,必須下切繞過。西側的鐵道橋跨距很大,倒塌之前想必是一座雄偉的鐵道橋。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2288峰植披茂密,已到不穿雨衣就會被露水打濕全身的地步。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經過漫長的下切,我們終於見到鐵道橋。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往嵐山工作站方向的西側鐵道橋則已經崩塌,必須下切繞過。西側的鐵道橋跨距很大,倒塌之前想必是一座雄偉的鐵道橋。

之後我們又陸續經過許多高架的鐵道橋。其中許多無法腰繞,必須直接走在鐵道橋上通過。一些短跨距的鐵道橋我們還能站在護軌上用走的通過,但一些長跨距的鐵道橋,由於鐵軌上有露水很濕滑,以及有些枕木已經不見。很多時候我們是跪在鐵道上爬行通過。這時因為面朝下,可以直接看到鐵道橋與谷底的落差,確實是蠻緊張刺激的。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路上也有許多這種跨距不小也無法腰繞,必須走在腐朽鐵道橋上通過的路段。

過了一系列的鐵道橋後,路徑接回陸地,其中還會通過幾處很明顯的鐵道路廊。這裡也不時需要通過很密的植披,其中很多帶有尖銳的刺,容易勾住背包、衣服,需要小心通過。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鐵道路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崩塌的鐵道橋。

自抵達2288峰下的第一座鐵道橋後兩小時,我們終於抵達「注意安全」大石。此後會越來越常發現台車與其輪子,表示距離工作站越來越近了。半小時後,我們抵達一處已崩塌的大跨距曲型鐵道橋。我看2016年時他人的紀錄,此鐵道橋還尚未倒塌。如今木造的橋墩都以腐爛崩毀,徒剩鐵軌高懸空中。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抵達「注意安全」大石,表示嵐山工作站不遠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左往18林班,右往三號索道。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離工作站越近,地面上出現台車輪子的頻率也越高。

離開大跨距曲型鐵道橋後不到十分鐘,我們旋即抵達嵐山工作站入口的雙鐵道橋。這時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橋另一端已倒塌的車庫和黃色的機關車。不得不說,在辛苦的走了兩天之後看到這副景象,真的很感動。我們下切繞過雙鐵道橋後,終於在中午12點時正式進入嵐山工作站的場域。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進工作站前的最後一處大跨距鐵道頹橋。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看2016年他人的紀錄,這座橋還是完整的。如今橋墩已腐朽崩解。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進入工作站前的雙鐵道橋。從這裡已經可以看到崩塌的車庫。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雙橋其實橋墩也都傾倒,徒剩鐵軌高懸空中。

 



其實一進入嵐山工作站,我就訝異於它的規模與完整度。相較於之前才去的舊人倫工作站,嵐山保存了更多的文物,不是只有廢棄建築的空殼而已。以外我也頗為訝異工作站內其實沒有荒草漫天。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一進入嵐山工作站的場域,三輛亮眼的黃色機關車旋即映入眼簾。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由太魯閣主線分隔為兩個區域,沿線上有各類設施。

快速地在鐵軌周遭看了一下後,我們便先前往康樂室卸下重裝,再前往辦公室旁的水塔取水。準備吃完午餐後,利用下半天的時間好好紀錄嵐山工作站。怎料取水完才沒過半小時,外頭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從鐵道望向下方的宿舍區。

為了把握時間,我便先去拍攝辦公室的室內空間。推開辦公室的門時,真的有走回民國七十年代的感覺。印入眼簾的蔣中正肖像、牆上的標語、辦公桌椅的樣式甚至連文件的格式與字型,都把那個年代完整地保留下來。完整程度之高,感覺工作站並沒裁撤,只是員工今天下班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辦公室的天花板依然掛著當時的業務分組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辦公室仍存放有大量的文件資料。

辦公室的配色也相當有趣,外觀是藍色,內部則是綠色,搭配了黃色的門窗,甚至壁爐旁的兩個檔案櫃也是黃色的。沒想到當時的人對配色如此用心。拍攝完主辦公區域後,我便轉往拍攝主任辦公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辦公室。

主任辦公室擺設相當簡單,只剩一張桌子、椅子跟一個檔案櫃。但令我震撼的是桌面上擺滿的工作人員名牌。想到這些名字與職稱,都代表了一個真實在這裡奉獻過歲月的人,便感到相當震撼。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桌上滿滿的工作人員名牌。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辦公室。

我接續把辦公室旁的檔案室、榮山宮、主任宿舍跟招待所等室內空間紀錄完畢後,就先回到康樂室等待雨停。期待在日光完全消失前,能夠有機會記錄一下戶外的場域。看著窗外傾盆大雨落在嵐山工作站的建築上,不禁有點坐困愁城的惆悵。不知當年為了討生活而上深山工作的人們中,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的心情呢?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檔案室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榮山宮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所大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所房間之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所浴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所的洗臉室。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招待所廚房。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從康樂室窗戶望向大雨中的嵐山工作站。

大雨最終在傍晚六點半完全停歇,這時距離完全天黑僅剩半小時。我們把握最後的微弱光線,前往夫妻山支線岔路口一探。卻驚訝地發現,去年友人造訪時,還屹立的兩棟建築,已經歪斜傾倒,只能遺憾自己太晚來記錄了。



D4: 嵐山工作站至三岔路營地

本來照原定計畫,是昨日整日探索紀錄嵐山工作站,今日清早輕裝上榮山觀測站後,再出發回程。然而因為錯過水源與碰上半天大雨,以及天氣可能轉壞的原因,只能忍痛放棄上去榮山觀測站,而是把握早上的好天氣與光線,把昨日因雨未能紀錄的戶外場域拍攝起來。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被太魯閣主線分成兩個區域。沿著主線走,可以抵達主線與夫妻山支線的岔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中有很多標語。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中有很多標語。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中有很多標語。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鐵道兩旁堆有很多零件。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鐵道兩旁堆有很多零件。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嵐山工作站中有太多值得細細挖掘的小細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主任宿舍前崩塌的宿舍。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狀況不太好的宿舍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宿舍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宿舍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宿舍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器材倉庫。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已倒塌的建築。由於鐵軌會進入該建築,不知道是不是車庫或修理工坊這樣的設施。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夫妻山支線已傾頹的建築。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夫妻山支線倒塌的車庫。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車庫內一景。

我把握預定出發時間前的兩小時把整個嵐山工作站的場域,用照片、影片和空拍的方式,把嵐山工作站紀錄一次後,才依依不捨的啟程離開。來一趟嵐山不易,建築物坍塌速度又快。真不知下次何時才能再來,再訪時,嵐山又會是什麼模樣?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再看最後一眼22號機關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被製材所屋頂壓住的55號機關車。

我們在早上9:40離開了嵐山工作站,但途中就遇到大雨,讓我們通過諸多鐵道橋時得格外小心謹慎,耗費不少時間。回到2288峰上切處時已經是11:40am。抵達七腳川山前的三岔路口時,已是下午五點。雖然距離日落還有兩小時,但不太可能推進到有水源的第五獵寮。加上我們有從工作站背一些備用水,便決定在大雨再次落下前扎營。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再回望一次嵐山工作站,下次不知何時才能再訪。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工作站前的路廊。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山途中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山途中一景。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下山途中一景。

 

D5: 三岔路營地至華林園

這日為了可以早點踢下山,重回文明的舒適。我們一樣五點起來拔營,在早上九點回到了裸岩區,終於又再次看到花蓮港和市區。雖然下坡過程碰到被山峰叮,還有路徑溼滑一直踩滑的狀況,但最終在2pm左右通過初音山。但在此時我們又碰上暴雨,回到華林園旁的停車處時,雖已是狼狽不堪,但還是很開心終於完成了這趟嵐山工作站之旅。

回到山下的民宿時,我們發現身上又被眾多的螞蝗纏上。清理時,民宿老闆好奇地問我們是去了哪裡,我只能說一言難盡呀。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回到裸岩區。感覺文明離我們近了不少。



嵐山工作站的攀登行程與拍攝器材建議

嵐山工作站是較少人走的路線。相較於同為林業遺跡的人倫工作站(巒安堂),有西巒大山這個百岳可登,路況良好又能在一日內走到。因此除非真的對文史感興趣,否則嵐山工作站可能對一般登山者的吸引度不高,故造訪者少。加上路程遙遠,途中一些路況也頗具挑戰性。造訪者少也讓一些路段路跡不明。

難度

整體而言,前往嵐山工作站的路線並非大眾路線,有一定的危險性。建議沒有三兩三,不要上嵐山。最好是已經有一定登山經驗者再嘗試,行前可先攀登阿溪縱走與清水大山了解自己的能力。

路況

我是於2022年6/27-6/31造訪嵐山工作站。在此之後路況不知有無改變,建議行前多加確認。且途中有看到蛇與蜂,最好準備相應的驅蟲劑與醫療備品以防萬一。

行程時間安排

在行程時間安排上,即便在行前我已知道林務局有委託學術單位,上來調查、紀錄與取走重要文獻了。但實際走訪嵐山工作站時,發現文物之豐富與完整,讓我當下內心常有「這不用拿去博物館保藏嗎?」的疑問。

因此若只是想來到此一遊、拍照留念的山友,或許半天就可以看完嵐山工作站。但如果是歷史愛好者,嵐山工作站的眾多文物跟細節,會需要花上一個整天細細挖掘與紀錄。

 

嵐山工作站造訪紀錄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所以如果有一定腳程且只是想造訪留念的話,行程可安排三天。若是想要仔細探訪紀錄,又想上去榮山觀測站的話,我覺得安排五天比較不會感覺緊迫。

拍攝器材建議

我此行為了可以以最好的畫質紀錄嵐山工作站,因此背了大三元與空拍機上山。但實際走一趟後,除了因為路況很少有機會換鏡頭外,在工作站期間也很少使用長焦拍攝。因此下一次我會使用24-120這顆鏡頭,來取代27-70 f/2.8與70-200 f/2.8,換取更輕的重量與方便性。並搭配35mm f1.8來補足大光圈需求。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延伸閱讀



加入我的粉絲團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