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青田
台北和合青田茶室體驗
幽靜的青田街巷弄,有棟讓我格外好奇的老屋。此前在青田街拍攝時,曾數次經過這棟老屋。它隱於高牆和樹木之後,看來有經過精心修繕,但卻常見它門扉緊閉,無人在室。上網一查才知道,這是預約制的茶室「和合青田」,便決定擇日來一訪這神秘之處。
目錄
Toggle和合青田歷史
和合青田位在青田街八巷10號,是1930年代,昭和町大學宿舍建築群中的一棟。過去是台北高等學校三尾良次郎教授的私宅,他是台灣總督府指派,台灣第一本地理教科書的總編輯。此宅後來於1943年先是移交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後在戰後做為台電公司宿舍與會議場地使用。之後荒廢數年,直到2017年才以中式茶館形式重生。
教授之女黑木恭子,在戰後曾回來台灣看過舊宅。但當時屋況已是殘破不堪,與她幼時在此成長時的樣貌已大不相同。後來接手的機構修復完這棟房子時,把修復後的房屋照片與房屋殘件做成的紀念品,帶去日本給她,讓她相當感動,很開心這塊歷史有被珍視且慎重地保存下來。和合青田開幕時,還特別囑咐女兒帶親筆感謝信回到這裡,獻上祝福。
和合青田體驗
和合青田本是預約制的茶館,不過我這次因為是透過台北市文化局的老房子運動前去參訪,因此流程可能與一般的茶席活動不同。甫抵達茶館,工作人員請我在玄關的紙卷上簽名後,便領我至過去座敷改造的茶室就座。
我們先觀看這棟老屋改造過程的影片後,便分為兩組,在工作人員的帶領與講解下,先後參觀屋子的內外空間。我們先在廣緣(屋側的廊台)換穿了木拖鞋,再順著後院中的石塊小徑前進。依序走過了用茶渣、樹枝與泥土建成的不捨茶亭,以及後來新建的戶外茶席「六和茶屋」。
這個戶外茶席讓我最驚艷的地方,除了在現代的建材融入過去老屋留下的殘件外,還可以登上它屋頂。屋頂上除了又是一個茶席空間「見月茶席」外,更別出心裁地設置了一個小水池。
從屋頂下來後,我們依序洗了手後,便再由廣緣回到屋內,開始參觀室內空間。首先便由我們所在、空間最大的太和座敷開始。這裡可以看到原本屋子留下的床之間、付書院等結構。左側牆面雖然斑駁,還能隱約看出過去安裝櫃子的痕跡,但這其實是修復者刻意保留,用以展示房子歷史痕跡。拉門的宣紙則是刻意用茶湯染上顏色與斑點,作舊出符合老屋的質感。
以走廊相隔,位在座敷對面的,則是書齋茶房與台目茶室。這兩間茶室空間不大、彼此相連。這裡質樸且能看到老屋原有痕跡的環境讓人感到相當放鬆,也可以夠過窗戶看到入口前庭的景色。
接著我們再沿走廊來到玄關旁的現代客廳「和洋茶室」。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許多住宅開始融入西洋的風格,像是凸窗、沙發等元素,都可以在這裡看見。這也是昭和町大學宿舍建築群中,很常出現的特色。
參觀完所有空間後,我們再次回到座敷,聽茶的講解並品茶。工作人員很用心地講解茶的樹種,並讓我們嘗試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這些古老茶樹在茶湯味道上的不同,也講述了雲南當地布朗族人關於茶的習俗與文化。最後更現場示範了中式茶道的始祖:烹茶。
以作為一個喜愛歷史建築的人來說,其實在參觀老屋空間時我就已經滿足了。但是在這樣富有歷史記憶、又細緻溫潤的老屋內品茶,又是更上一層的體驗。不過我對品茶可說是一無所知,可說是到了木舌的地步。若是對品茶了解、有興趣的人,想必更能深入享受吧!
拍攝的建議
這類老屋因為空間狹小,因此為了拍進空間的全景,建議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如Nikon Z 14-30 f/4,或者在iPhone上選擇0.5x鏡頭。而在拍攝建築細節,或者工作人員煮茶、備茶的過程,則建議使用中長焦搭配大光圈來拍攝,以利更加凸顯主題。如Nikon Z 24-70 f/2.8S,或者選擇iPhone上的2x~3x,搭配人像模式拍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