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場景特展
在花蓮文創園區走進50年代的絕美台灣
如果能夠穿越時空,你會想回到哪個年代的台彎。以我來說,和洋折衷的50年代台灣絕對會是選項之一。有最美台劇之稱的「茶金」最近全劇完結,這部以1950年代當作時空背景、台灣最大茶商的家族與事業經營作為故事主軸的時代劇,除了劇情精彩緊湊、配樂好聽外,另外掀起大眾關注的就是精緻且極具美感的場景。劇中精緻的畫面與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尤其是劇中日光茶公司的辦公室最讓我印象深刻。我雖然從外觀認出是花蓮舊酒廠(花蓮文創園區),但是內部辦公室的樣貌與氛圍卻怎樣都跟我以前造訪時的不一樣,便決定臨時去趟花蓮一探究竟。
目錄
Toggle花蓮舊酒廠
花蓮舊酒廠的設立最早可以追溯回1913年(大正2年)的花蓮港工場,而茶金拍攝取景的第24棟建物,則是建於1938年(昭和13年)。這棟兩層樓的建築原是作為清酒釀製,民國50 年代後,則改做為紹興酒工廠。建物雖然是工廠,但許多建築細節仍有美學上的設計,像是牛眼窗與曲面的牆角。
展區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第一展區茶金人生、第二展區茶金智慧、第三展區茶金時光以及第四展區洄瀾茶金。
第一展區:演員服裝與故事
第一個展區透過劇中人物的服裝、配件與經典台詞,來介紹每個角色。也有展示一些道具來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為觀展民眾建構更清晰的時代輪廓。
女主角原是學習洋裁,因此有許多當時的時裝雜誌道具,以及相關的簡報冊。但最吸睛的應該這張家族合照,這張照片在劇中出現僅約一秒鐘的時間,且沒有母親這個角色。但劇組仍慎重其事拍攝了這張極具當代風格的家庭合照,展方也苦尋適合的相框來搭配展出,可以感受兩邊滿滿的用心。
中期女主角已開始展露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因此服裝上開始慢慢有了轉變,例如多了領巾的細節來增強角色的質感與細膩度。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這些服裝只是道具服,但許多細節仍不馬虎。例如衣服上的花紋,都是透過刺繡等不同工法製成,因此是有質地而非平面的。
展區還有劇中其他主要角色的服裝與配件展示,值得細細觀看,尤其建議參加導覽。
展場也有簡述當時台灣與世界的情勢,讓參展的觀眾無論是否看過劇、對當時歷史背景是否了解,都能夠建立一個對那時時代氛圍的基本輪廓,也更能了解與吸收這次展覽的資訊。
特別是此劇中,引起大眾關注的舊台幣與新台幣的四萬比一兌換匯率事件,也有在此稍做說明。劇中是由美國提議,與一些由國民政府發起的認知相反,因此一度引起爭議,最後劇組也為此發出聲明。其實時代劇因為與史實不同而起爭議並不罕見,尤其劇中所引的歷史事件越接近現代、越無定論時,爭議越大。像是我也相當喜愛,以現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生為主軸的英國時代劇『王冠』(The Crown),播映至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時期所引起的爭議,就是近期的例子。
當時便有人擔心觀眾會將劇情誤當作歷史,因此有了偏差的史觀,甚至還有要求在片頭增加警語,或是在與史實不同處加註的建議。我自己認為,如果引起的爭議,能夠讓更多本來不知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能夠自發地去查閱與了解該段歷史的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展區:製茶環節與器具
這個展區主要在介紹製茶的各個環節,以及製茶器具的展示與技法講解,像是維持茶味道與口感一致的重要技法『併堆』,在這裡也有展示說明。此區也介紹了台茶在三個歷史時期裡的演變,可以看到早期的和洋融合風格,到中華民國時重量不重美學的風格,到現代追求裡外都精緻的風格。其實我覺得不只反映了茶,也是台灣在不同時代下,對於美學重視程度的縮影。
這裡在劇中也是作為毛茶倉庫與裝箱出貨的場地,因此也可以看到不少的道具。例如裝毛茶的大型木櫃,以及人員的上工名牌等等。
第三展區:日光辦公室道具與細節
位在二樓的日光總公司辦公室則是我最期待的展間。這裡原是酒廠的發酵室,在劇中則是主要角色的辦公空間,是很常出現的場景,所以有著大量還原當代辦公環境的道具與擺設。但最令我好奇的是,我以前也曾造訪過這個空間,但不記得它有這樣的氛圍,所以想看看到底劇組改變了哪些東西,沒想到,進了辦公室的大門後,幾乎放眼所及都是搭建的。
二樓空間的重點,就是審茶室。這個以原木框與玻璃圍起來的小空間,看起來像是一個精緻的展示櫃,裡頭陳設著木櫃與審茶所需的器皿與工具。由於劇中許多關鍵劇情是在這裡拍攝,因此很受訪客的歡迎。不過這個看起來像是原本就存在這個空間的審茶室,其實事後搭建的。所以我當時在看劇時,雖然知道辦公室外是花蓮舊酒廠,但內部一直看不出來,一度以為是在其他地方拍攝。
而且因為花蓮舊酒廠是古蹟,因此場景搭建不能有『侵入式』或『破壞式』 的施工方法。因此整個審茶室是預先用電腦建模、在工廠建造完成後,再拆解並運到花蓮重新組裝起來。
事實上,這樣的『空間創造』也不只有審茶室而已,像是天花板、社長張福吉辦公桌背後的牆壁,也都是後來搭設的結構。就連發酵室原本白色的磁磚,為了配合主體的視覺配色,也用靜電貼貼上綠色。而且還不是一種綠色,而是多種窯變色,讓整體看起來更為真實。事實上,不要說在劇中了,即便實際在現場,若沒有特別指出,我也不會發現這些磁磚原本不是綠色。
不過為什麼這些佈景可以和原本的建物搭配的如此天衣無縫,彷彿本來就存在這裡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初劇組在設計這些佈景與道具時,有把原本酒廠建物的特徵與元素融合進去。例如酒廠建築牆角的曲面,就在審茶室的曲面玻璃、木梯的鏤空把手與辦公桌屏風的轉角。尤其審茶室的曲面玻璃是需要額外開模製造的,會讓成本增加不少,但是劇組仍然將它製作出來,不得不讚嘆他們為了追求最好視覺效果所下的苦心與決心。另一個原因是道具質感的創造以及色調的搭配。前面提到許多佈景是木製的臨時結構,因此上漆時也刻意使用了仿水泥的質感。
為什麼道具要做得如此細緻,如此重視細節。因為要讓演員一走進場景,只要做自己就好,更容易入戲。
第四展區:花蓮茶產
劇中提到的著蝝茶,起源雖在新竹北埔,但花蓮是小綠葉蟬著蝝後,產出的蜜香紅茶之唯一產地,出於瑞穗舞鶴台地、玉里赤柯山、富里六十石山。在這個展區有更進一步的介紹。
策展人Ian
我在參觀時,恰好碰到策展人Ian正在替劇中飾演阿榮的演員咚咚導覽,因此我也幸運地聽到不少一般導覽外的策展細節。Ian提到,他當時只有一個月籌備,時間緊湊。加上他上面還有不少如文化部等單位,而每個單位也有自己的期待,因此也要面面俱到,可以感受到Ian為了這個茶金特展相當勞心勞力。
而且戲劇拍攝完成後,很多當時借來的古董都必須要歸還,因此為了能夠重現劇中氛圍,Ian還拿出自己的收藏來佈置。我當下直接驚呼他心臟很大顆,因為我在現場看到很多訪客都無視不能觸碰到道具的規則,但Ian很大方的表示收藏品就是要讓大家欣賞才有意義,不然放在收藏室裡也是可惜。
結語
茶金場景特展其實無論有無看過戲劇,都值得來走一趟。看過戲劇者,可以重溫戲劇中的經典場景,更能置身其中,發覺螢幕上看不到的細節,感受劇組製作的用心;沒看過者,也能體驗1950年代的台灣,那充滿和洋折衷、融合東西經典的時代氛圍。我造訪時(2021年12/26),是展覽原定的最後一天,其實有點惋惜之後這些精緻的佈景就要拆除。所幸當天得知,展覽會至少延長至二月底,真心替尚未能來觀展的人感到開心!因為這麼棒的展覽錯過真的太過可惜。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