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禪寺與台灣別院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與東和禪寺參訪記錄與拍攝建議



台大醫學院周遭、現代大樓的腳跟之間,有處在時代洪流中受到庇護的角落。一座雄偉又不失優雅的古典日式潔白鐘樓,在此靜靜地矗立,看著近百年歷史在周遭流淌。它就是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建於1930年的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近景。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一景。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許多日本佛教的宗派也來台傳教、建立寺院,曹洞宗便是其中之一。該宗的兩大本山(宗派最主要的寺院)永平寺、總持寺,也選在台北東門外的東門町六十八番地設立了台北別院。最早先是於1910年建立了木造的本堂等建築,但兩年後隨即遭受風災而倒塌。1923年時,又以鋼筋混凝土重建了大本堂,整體建築群還包含了庫裡、稻荷社等設施,也升格為台灣別院。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的建築多數被拆除,目前僅保留鐘樓與觀音禪堂(今東和禪寺)。

 

台灣別院的大本堂與周遭附屬建物雖然在戰後依然留存,但長期遭到軍民佔用,結構遭受破壞,寺地更是違建林立。一些老台北人記憶中的龍門水餃店,即是其中之一。1993年台北市政府為了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選擇拆除本堂,僅保留鐘樓和觀音禪堂,相當可惜。台灣別院也在1916年,在院內成立「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的佛教學校,後幾經改名與新建校舍後,成為「私立臺北中學」,即今日泰北中學的前身。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原為別院內的觀音禪堂。此木牌的基座應為當年原件。

灣別院鐘樓

這座鐘樓其實同時也作為台灣別院的山門,落成於1930年。下層為渾厚沈穩的砌石結構,上層則為鋼筋混凝土仿木造的近代和風式樣,內有京都市梵鐘名家高橋才治郎於1920年鑄造的銅鐘,其上銘有「曹洞宗 大本山 台灣別院」等字樣。屋頂則為單簷式歇山式。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樓同時也是台灣別院的山門,落成於1930年。下層為渾厚沈穩的砌石結構,上層則為鋼筋混凝土仿木造的近代和風式樣。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樓屋頂則為單簷式歇山式。

 

根據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站的資料:「銅鐘鐘體呈現圓頂平口,上端為半圓球形,以凸絃線分成四格,每隔間內有凸起之乳釘五排,每排5枚,加上凸絃線內的2枚,總計共108枚乳釘;鐘體中段圓筒以凸絃線分成八格,前方鑄陽文直書楷體「南無釋迦牟尼佛」、後方鑄造陽文直書楷體「南無十方三卋常住三寶」,側面格中鑄造陽文直書楷體臺灣臺北市東門外曹洞宗大本山別院伊藤俊道與梵鐘鑄造發願人富田禪宏之姓名,以及鑄鐘師高橋才治郎的落款,寄付者姓名則以陰文直書楷體的方式刻在鐘面;鐘體下方鑄造圓形蓮花花托,是為撞鐘之中心,並以四靈等各式圖紋裝飾」。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樓內有京都市梵鐘名家高橋才治郎於1920年鑄造的銅鐘。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樓中央的門洞上方有開口,可直見銅鐘。

 

鐘樓整體結合了桃山及江戶時期風格,雖使用了現代的建材,但細部皆循章法製作,有著獨特韻味。只是當我穿過門洞,映入眼簾者不是古典的本堂,而是壓迫感極大的現代大樓,不免有些惆悵。通往二樓的樓梯則貼有告示,不開放參觀。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樓上層雖是水泥結構,但也做出柱、貫木、虹樑、木鼻、斗拱、蟇股等日本傳統木造建築構件的樣式。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兩側山牆亦有懸魚。此為北側山牆,屋脊端可見兩大本山之總持寺的「五七桐紋」寺紋。下方則為另一本山永平寺的「龍膽紋」寺紋。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此為南側山牆,屋脊端則變為永平寺的「龍膽紋」,下方則是總持寺的「五七桐紋」。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屋脊兩面亦對稱飾有兩寺寺紋。

 

觀音禪堂(今東和禪寺)

鐘樓後方一旁的草地上,有段鋪石小徑,可通往東和禪寺,即過去台灣別院內的觀音禪堂。由於當時本院僅供日人參拜,為了吸引台籍信徒,便由台籍佈教師孫心源募款,於1915年在寺院內另建了閩南式的觀音禪堂,供台灣人禮佛。今日禪堂內碑文上,還可見辜顯榮列在當時捐獻者之首。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的寺門。寺名左、右仍有「五七桐紋」與「龍膽紋」。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的外牆仍透著歷史感。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寺名左、右仍有「五七桐紋」與「龍膽紋」。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一景。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一景。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寺內牆上石碑之一。上有捐獻者姓名,首位即是辜顯榮,捐款百元。(做為參考,當時日警月薪應約在16元左右。)

 

禪堂格局為三合院建築,材質為紅磚、黑瓦與石磚。戰後改名為東和禪寺迄今。寺內展有一座古鐘,同為高橋才治郎鑄造的銅鐘,但時間為大正十年(1920年),其上同樣銘有「曹洞宗大本山 台灣別院」等字樣。廟前有一排神像,中央地藏菩薩腳踩的基座應是當年原件,仍刻有當年捐獻的日人姓名。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寺內也有一座高橋才治郎鑄造的銅鐘。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鐘上的銘文。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地藏菩薩像本身看起來年代不久,但其腳踩的基座應是原件。落款為昭和六年十月,也可見捐獻的日人姓名。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地藏菩薩像本身看起來年代不久,但其腳踩的基座應是原件。落款為昭和六年十月,奉獻的日人姓名依然可見。

 

我是平常日造訪,禪寺相當清幽,僅偶爾有零星香客來參拜,頗有世外桃源的韻味。一旁緊鄰的高樓,隱約透著壓迫感外,也讓不禁讓我想像,當年大本堂若沒被拆除而是修復的話,這裡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禪寺相當清幽,頗有世外桃源的韻味,但一旁緊鄰的高樓仍透著壓迫感。讓不禁讓我想像,當年大本堂若沒被拆除而是修復的話,這裡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東和禪寺。

拍攝與參觀的建議

台灣別院鐘樓與禪寺佔地不大,很快便能參觀完畢,建議順道參訪即可。鐘樓與禪寺面西,因此下午會是順光,是比較好的拍攝時機。拍攝焦段上,在禪寺內可用廣角鏡(或iPhone上的0.5x~1x),拍攝整體廣景。建築細節,則可用24-70mm拍攝(iPhone上的1x~3x)。

拍攝鐘樓建議到台大醫學院側,使用24-70mm拍攝(iPhone上的1x~3x),隔著馬路拍攝。避免直接站在鐘樓前拍攝,造成仰角太大,無法盡收建築細節的問題。拍攝鐘樓細節,則需使用70-200mm拍攝。

此外,鐘樓旁植有櫻花樹,在春季會有櫻花綻放。襯托著鐘樓,想必也是很美的構圖,是我之後會想要再來拍攝的畫面。

 

東和禪寺 by 旅行攝影師張威廉 Wilhelm Chang

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

我常被問怎麼會知道那麼多景點/拍攝點,其實我每週有整理在網路上發現的新景點、旅行資訊的習慣,作為之後的旅行與拍攝的靈感。我也把這些資訊以免費電子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訂閱噢!

延伸閱讀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