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觀展心得
奇美博物館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觀展心得、參觀與拍攝建議
我過去在歐洲居住與旅行時,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美術館與藝廊,欣賞名作的真跡。因為親眼看到畫上的筆觸、顏料的堆疊,就好像見到正在揮筆的那些傑出靈魂。他們洋溢的才華與生命力,直接觸動站在畫前的我,彷彿我們之前沒有任何時空的隔閡與阻礙。這次,我在台南又重溫了這樣的感動。看完展覽中橫跨四百年、從拉斐爾到梵谷的名作真跡後,讓我深受感動與啟發,心中更燃起熾烈的創作之火。這個展覽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目錄
Toggle展區與作品介紹
這次奇美博物館的展覽規劃是以藝術時期作為展區的排序,每區都是西洋繪畫史的關鍵時期。其實我也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因為走完四個展區,除了好像穿越了一趟歐洲藝術的400年時空,也能清楚感受到歐洲繪畫風格的演進。讓即便是初次踏進歐洲繪畫世界的人,只要單純的依照展區順序參觀,就輕鬆建立起脈絡與架構。
展區一: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第一個展區就是歐洲繪畫的重要轉型期,也就是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這時人們除了重新燃起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嚮往,在藝術上也不再以宗教作為創作的中心,而是開始以人為本。在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因為有梅第奇家族等資金的贊助,藝術發展相當熱絡,出現了波提切利與拉斐爾等極具代表性的畫家。義大利的北方則有貝里尼、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
如這幅威尼斯畫派大師貝里尼所繪的〈聖母子〉中,抱著耶穌的聖母瑪利亞就流露出母親的溫柔,自然地呈現出母子間的情感。可看出這時的聖像畫,已經開始有文藝復興時的「人味」,但同時也透過頭上的光環,來呈現其神格。其中聖子的光環有X,為希臘文中,基督第一個字母。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紅色跟藍色顏料因為取得不易,需分別自胭脂蟲與青金石提取,相當稀有珍貴,因此只會用在聖像畫中的聖母上。
而拉斐爾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又更加情感流露與自然,色調也更為明亮柔和。單是透過人物的目光與手勢,觀者就能感受三者間,一切都在不言中的複雜心思。
這幅布克雷爾〈四元素〉系列中的〈水〉也是這區很特別的作品。因為安特衛普出身的布克雷爾,在地魚市場這樣的世俗場景中,融入了聖經故事的宗教場景。在背景的尖拱門後,就出現了耶穌顯靈,告訴門徒朝某方向撒網,就可以捕獲很多魚的聖經故事。
展區二: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接著時序來到第二展區的16、17世紀,此時的歐洲藝術風格進入巴洛克時期,開始更加強調動態與情感的傳達。因此場景與筆觸也更加生動、豐富,展現了不同社會階級生活裡的種種樣貌。
像是卡拉瓦喬的這幅〈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就精準捕捉了男孩被咬時的痛苦與驚恐瞬間。他運用了強烈的光影、誇張的肢體動作,讓整畫面呈現了極高的張力。加上本就善於靜物畫的卡拉瓦喬,又在前景細膩地畫上水瓶、花朵與水果。動靜對比之下,讓男孩的反應更顯動態十足。
而這時期的歐洲其實也正經歷宗教的分裂與改革,因此也連帶影響了繪畫的題材與形式。相較於舊教國家,繪畫仍多用以強化教會與王權。新教國家如荷蘭,因為商業繁盛造就中產階級興起,畫家常被委託創作更多元的題材,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林布蘭〈夜巡〉就是一例。
讓我很驚喜的是,這次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也有展出一幅林布蘭的真跡。這幅林布蘭在六十三歲所創作的自畫像,是他離世前三幅自畫像中的一幅。在這幅作品裡,林布蘭用了厚重的顏料,堆疊出衰老臉龐的皺紋。尤其在展區照明下,顏料產生的光影,又讓他臉上,特別是眼睛周遭層層皺摺更加明顯。
這樣毫不遮掩,坦然忠實直視自我之作,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除了是林布蘭在處理歲月痕跡技法上的自我磨練外,不知是否也因他在人生尾聲,已全然接受生命最真實的樣貌。
展區三: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
十八世紀時,英國貴族間開始流行起去歐洲大陸壯遊(Grand Tour),以增加見識與藝術涵養。這些壯遊的貴族也會委託當地的畫家繪製風景畫與肖像畫。像是威尼斯出身的卡納萊托,就因為他借助暗箱等科技,所繪製精準又細膩的威尼斯城市風景畫,而大受英國收藏家的喜愛,更對當時英國的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時期英國繪畫的發展也相當熱絡,例如這幅勞倫斯的〈穿紅衣的男孩〉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幅作品是男孩的父親委託勞倫斯所作,勞倫斯將當時年約六、七歲男孩的稚嫩臉龐如實重現。讓兩百年後站在這幅畫前的我,還是能感受到男孩吹彈可破的肌膚,以及雙眼閃爍的光芒。
展區四: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時序最後來到展區四的十九世紀,這時的歐洲出現了光影色彩絢爛的印象派。這區更是大眾熟知的名家雲集,展有梵谷、莫內、雷諾瓦、高更與馬內等人的作品,為整個展覽帶來精彩的結尾,也讓我想起過去在巴黎奧塞美術館曾經體會到的感動。
當我一走進展區,見到這幅畫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大膽奔放的用色,不需說明,就知道我又與梵谷見面了。根據梵谷與其弟西奧的通信,這幅〈長草地與蝴蝶〉推測是他在療養院時,所繪的兩幅院內花園的作品之一。畫中以綠、黃、藍、紫與紅褐色等各色長短筆觸,呈現了園內花草蔥鬱,生命力旺盛的氛圍。梵谷也在最上方畫了一條看不見盡頭的小徑,除了讓平面的繪畫更具縱深感外,也讓觀者對畫框外的遠方風景更加好奇。梵谷在這幅作品裡還畫了七隻蝴蝶,大家可以挑戰看看能不能全部找出來。
我早期在學習攝影時,常常模仿其他我仰慕的攝影師作品,並從中學習。所以當我看到高更這幅臨摹塞尚的作品時,不禁感同身受,很能理解這樣的創作者心境與歷程。高更很喜歡塞尚的作品,在他手頭比較寬裕時,曾經購入六幅塞尚的作品,其中他最喜愛的就是〈靜物和水果盤〉。在這幅臨摹畫中,高更嘗試了塞尚在一幅畫中,同時結合不同視角的手法。像是畫中水果盤是略微俯視的角度,但同張桌子上,緊鄰水果盤的陶罐卻是平視角度。但高更在桌子後方加了城市的遠景,讓整幅作品更具縱深。
我在國外看過不少莫內的作品,也曾親自走訪莫內故居的花園。每次看到他的畫作,總是非常被觸動。因此很開心這次能夠在奇美博物館再次體會這樣的感受。這幅〈鳶尾花〉正是在莫內花園所創繪製。莫內晚年在此共創作了二十幅鳶尾花的相關作品。這次展出的作品,推測是在花園內著名的「日本橋」上,俯視一條花朵圍繞的小徑。這幅畫在莫內過世時仍在畫室中,因此有可能是他的未竟之作。
我的觀展心得
這次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都是名家精湛的真跡作品,可以最直接的接收大師才華帶來的感動。就像英國國家藝廊的加百列館長在開幕時所說,這次奇美展出的精選作品,組成了縮小版的國家藝廊,與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本尊,傳遞的都是一樣的故事。看完奇美博物館的展覽,就好像走了一遍倫敦的英國國家藝廊。
不過其實奇美博物館這次的展覽,除了滿足英國國家藝廊細膩且高標準的要求外,也融入很多巧思。像是畫作會把師徒的作品放在鄰近位置,高更臨摹塞尚的畫,也掛在塞尚作品的旁邊。展廳的顏色,也是取自畫作中的顏色,讓整體看起來更為協調。我也觀察到,第一展廳的粉紅色拱門,似乎也與該廳中,波提切利〈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中的粉紅拱門相互呼應。不知是不是也是奇美館方的巧思呢?
此外,我覺得展區與展品數量也很恰到好處,不會有看到一半出現審美疲乏或者疲累的情況。作品間的間距都有拉開,展區燈光與照度也都有經過計算。整體來說,整個展覽看起來精彩、節奏順暢且舒適。看完後覺得很滿足、很過癮,如果跟我一樣是影像創作者,甚至會有點意猶未盡,以及深受啟發,產生澎湃的創作欲。
拍攝與參觀購票建議
這次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可以拍照,但禁止錄影。從購票的熱烈程度看來,假日的展間應該會是人潮洶湧。因此我會推薦在平常日的早上參觀,應該會有較好的觀展與拍攝品質。建議先在網上購票,並預約自己想要的日期與時段。售票平台有Klook|KKDay|官網
|拍攝器材
為了保護畫作,英國館方在展間照明亮度上有嚴格規範,所以整體環境是稍微偏暗的。因此拍攝建議使用大光圈的鏡頭,搭配防手震拍攝。拍攝展間廣景時,建議使用Nikon Z 14-30 f/4 S (約是iPhone的0.5x~1x)等廣角鏡拍攝。在拍攝畫作特寫時,則建議使用Nikon Z 24-70 f/2.8 S (約是iPhone的1x~3x)這樣的標準變焦大光圈鏡頭拍攝。
此外,因為這次展覽有背包大小的限制,超過規定者必須寄物。像我的攝影包就因為太大,而被要求要先拿去置物櫃寄物。所以建議一機一鏡或一機兩鏡去輕裝看展就好。
|拍攝設定與構圖建議
不過在單純紀錄畫作之餘,也建議將觀展群眾放入畫面。這樣可以創造照片的縱深之外,也可以透過捕捉觀者與畫作的互動,呈現展覽的氛圍,以及確立畫作與觀眾的主從關係。此外,在展間拍攝時,有時會畫面會出現黑色條紋。這是因為展間照明燈光頻率的關係,可以適時調整快門速度,來避免或減輕這樣的現象。
本文使用的拍攝器材:Nikon Z8|Nikon Z 14-30 f/4 S|Nikon Z 24-70 f/2.8 S
展覽與售票資訊
-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4.9.1(需預約日期、時段入場)
-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 售票網站:Klook|KKDay|官網
延伸閱讀: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