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教堂位於博物館島上,是一個相當著名的教堂與景點,教堂前的大草坪也是柏林市民會來休憩的地方。 對於攝影人來說,這裡也是屬於不可錯過的景點。雖然柏林大教堂就在博物館島上,但是為了拍攝Blue Hour,我還是分成兩次來訪。
歷史背景
柏林大教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設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1822年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座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分庭抗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盟軍轟炸並發生火災,由於無法接近並滅火,圓頂被大火燒毀並落入地面。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圓頂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 -截自維基百科。
教堂內部
若你已經造訪很多歐洲教堂,柏林大教堂大概不會特別讓你驚艷。 如同其他教堂,內部的拍攝重點是他的拱頂與祭壇。 會用到的鏡頭主要是以廣角鏡為主。
構圖方面,可以嘗試在其中一個支柱下往上拍,利用柱子作為導引線來拍攝柏林大教堂的拱頂。
大教堂的二樓也有一處小看台可以拍攝,在前往拱頂的路上不要錯過噢! 往拱頂的樓梯間也掛有許多柏林大教堂的修復照片,可以看到柏林大教堂並不是原樣重建,而是比較簡化的樣式,有點可惜。
到了拱頂之後可以環看四周風景,但其實我覺得風景還好,如果時間有限的話,其實可以不進來參觀。
離開大教堂必須經過地下室的小吃部與紀念品販賣部出去。 如果沒有忌諱的話,也可以到地下墓穴去看看。 紀念品部有販賣一種特殊的明信片,上面有個小透明盒,裡面放有整修時取下的教堂碎片。
教堂外觀
教堂的外觀是我覺得最好拍的地方,尤其建議在Blue Hour時前來。 教堂前面的大草坪中央有個噴水池,很適合當作前景;也可以到教堂後方,搭配河流與橋樑來拍攝也是相當經典的構圖。
鏡頭的選用方面,會建議20mm-50mm左右的焦段。 如此一來可以容納足夠多的景色,也可以避免建築物變形。
參觀資訊
門票: 7 歐元
柏林大教堂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六 | 09.00 am – 8.00 pm |
週日與假日 | 12 noon – 8.00 pm |
每年十月31日 至 三月 31st, 於 7 pm 關館。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一小時。 |
如果背包比較大必須到教堂前門廊的付費置物櫃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