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柏林歷史、景點、票卷、交通與拍攝建議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與最大城市,今日是文化、政治、媒體與科學中心,也是世界級大城市。但其實柏林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已經是引領潮流的歐洲國際大都會之一。此後德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三場人類近代史上的高度衝突,後兩次更讓柏林身處震央與前線,烙下許多歷史的傷痕。即便今日柏林這座曾被鐵幕劃開的城市已經癒合、已經相當現代且多元。但柏林圍牆這類的歷史疤痕雖然淡去卻也不曾消失,彷彿可以一次看盡德國的前世今生,只待旅人去層層挖掘。
目錄
Toggle柏林景點
柏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城市,總共有十二個行政區,不過主要的景點都集中在米特區Mitte,還有一些則是位在腓特烈斯海因-十字山區Friedrichshain-Kreuzberg。如果是時間不是很充裕的話,可以優先造訪這兩區的景點。我因為對二戰和冷戰歷史很感興趣,因此還有額外造訪這兩區外的歷史遺跡,以下就都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布蘭登堡門
在德國一統前的城邦時代,境內最強大的國家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首都就是柏林。這個時期的柏林已經是歐洲的文政中心之一,更是國際大都市。其著名地標布蘭登堡門前的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又譯為林登大道)更有中歐香榭麗舍大道的美稱(門前的廣場就叫做巴黎廣場)。
屬於新古典建築的布蘭登堡門建於十八世紀,因為本身的政治象徵而見證了德國乃至於整個歐洲的歷史。 十九世紀時,拿破崙擊敗普魯士時,把門上的四馬戰車像當成戰利品拆下來帶回巴黎;八年後,拿破崙戰敗、普魯士佔領巴黎時,又把它拆下帶回柏林重新裝上。冷戰時,好不容易從二戰時的損傷中稍稍復原,布蘭登堡門又被化成柏林圍牆的一部分,成了見證德國分裂傷痕的最前線。兩德統一後,隨著柏林圍牆的拆除,被分裂將近半世紀的柏林又在此重新合而為一,布蘭登堡門再次成為德國的精神象徵。
博物館島
柏林博物館島 Museumsinsel 是柏林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島。由於島上聚集了佩佳蒙博物館、博德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舊國家畫廊、柏林舊博物館等五座知名設施而得名。這些眾多的藝廊、美術館與博物館,落成時間介於1824至1930。光是這個建築群本身,就一部博物館設計的演進史,更是名列世界文化遺產,館藏包含自古埃及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
如果時間不夠,沒辦法全部博物館都造訪的話,建議至少要參觀佩佳蒙博物館。佩佳蒙博物館有古羅馬、希臘、巴比倫、波斯時期的藝術品跟文物,廣度及深度兼具。其中從伊拉克運回來的整座巴比倫古城門伊斯塔爾門,以及米利都市場大門、阿勒波之屋,是公認的必看館藏,我現場看也真的大為震撼,非常推薦一訪。
如果時間可以再多逛一個博物館的話,則推薦柏林新博物館。這裡有很多國寶級的埃及文物,像是埃及女王娜芙蒂蒂半身像等,也很值得參觀!但要注意的是,博物館島的博物館相當熱門,特別是旺季的時候。建議一定要先上網買好免排隊門票節省時間。
柏林博物館島相關票卷:
柏林大教堂
今日所見的柏林大教堂建於1905年。但其現址在1465年時,原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教堂。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重新建造了文藝復興式風格、屬於新教的柏林大座堂。二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盟軍轟炸並發生火災,遭受嚴重的損毀。戰後柏林大教堂所處之地被畫屬東德,修復工作雖從1975年開始,但許多原本的設計與裝飾都被簡化。最後柏林大教堂的修復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四年,即1993年竣工重新開放。
柏林電視塔
柏林電視塔是這座城市裡極為顯眼的地標,幾乎不論走到哪,都會看到它的身影。柏林電視塔上方有360度環景觀景臺,還有一座空中旋轉餐廳,可以把柏林市景盡收眼底。我這次造訪因為把很多時間都拿去走訪二戰歷史景點,所以就沒有上去柏林電視塔。但我看網路上的資料說登塔的人很多,所以如果打算上去欣賞風景的話,可能還是先上網買好快速通關門票,會比較節省時間。
國會大廈
今日有著前衛圓形玻璃穹頂的德國國會大廈,是柏林乃至整個德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如果柏林整座城市是德國十九世紀迄今的歷史縮影,那國會大廈更是這段歷史的濃縮之處。 在十九世紀末期落成時,德國皇帝一度怒斥國會只是聊天八卦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共和的德國在這裡宣布成立。然而1933的國會縱火案,讓希特勒有機會把罪責加諸於共產黨上,藉以穩固自己剛掌握的政權。
而在第三帝國的暮日之時,這裡也是納粹在柏林最後抵抗據點。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國會大廈,以一片廢墟的型態度過了冷戰時期,直到圍牆倒下,兩德統一,國會遷回柏林時才又重建完成。重建後的國會大廈內部已經過大規模改造,雖然外觀大致如舊,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其醒目的玻璃圓頂。這座圓頂除了有著龐大的雙螺旋梯,讓平民可以一覽柏林市區全景外,中央也有巧妙的鏡面設計來替底下的立法廳提供自然照明,讓日光及人民監督的目光皆能直射而下,也更符合大門上『致德國人民』的銘文。
德國國會大廈 (Budestag or The Richstag Building)是我在柏林的重要拍攝地。 除了這裡豐富的歷史讓我這個歷史迷過足了癮之外。國會大廈的透明圓頂更是讓我拍都拍不膩, 一路從白天拍到黑夜。
由於國會大廈相當熱門,雖然說可以現場補位,但還是建議事先上網預約參觀時間。我因為想拍攝白天、黃昏與Blur Hour三種時刻下的國會大廈,所以選擇日落前一小時的時間進入國會大廈,我也會建議攝影愛好者在這個時間點來。另外,由於門口需要經過安檢,建議至少提早十五分鐘到場,以免錯過入場時間。
地址:Platz der Republik 1, 11011 Berlin
開放時間:08:00~24:00
免費預約:預約網址。一定要預約才能進去國會大廈噢。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是由德皇二世設計,建以紀念其祖父德皇一世的一座紀念教堂。教堂落成於1895年,採新羅曼帝克式設計。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二戰中嚴重損毀,因此盟軍於1950年時,本想將教堂整座拆除。但在當時西德人的反對抗議之下,後來決定另建一座新教堂,並整合進原本教堂的廢墟。因此今日造訪時,可以看到作為反戰紀念的舊紀念教堂,與新的教堂建築。很可惜我造訪時,後來建的新教堂鐘塔似乎正在施工,整個被帷幕包起來。只待之後重訪柏林時,再來記錄一次吧!
勝利紀念柱
67公尺高的勝利紀念柱立於1873年,是為了紀念普魯士於1864對丹麥、1866年對奧地利和1871年對法國的戰爭勝利,並由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揭幕。勝利紀念柱本來位在國王廣場Königsplatz(今共和國廣場Platz der Republik,國會大廈前),但在1938年時,希特勒為了將柏林改造成他心中的世界首都Germania,才移到現在的位置。遊客若願意爬285階階梯的話,其實也可以登頂勝利紀念柱。但因為我造訪時天氣不是太好,所以就沒有登頂了。
納粹空軍總部(今德國財政部)
因為戰時的轟炸及戰後防止納粹主義復甦與崇拜的拆除,柏林的二戰遺跡少於冷戰時期建築,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是前納粹空軍總部(今日的德國財政部),是一窺法西斯建築樣式的絕佳場所,這類建築的典型特徵就是以宏偉的設計與規模來使個人顯得渺小。納粹空軍總部的所在地其實是第三帝國時期的政治中心,政府建築密佈。一些二戰電影也曾在這裡取景。
希特勒地下碉堡
住宅區中一個普通的停車場,因為其地下過去是希特勒藏身並最終自殺的元首碉堡所在地,在今日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前來造訪。不過其實現場除了解說牌之外,其實沒有太多可看之處。如果不是對二戰歷史特別感興趣,其實可以不必特意前來,或著順路經過時再來拍個照就可以了。
黨衛軍及蓋世太保(秘密警察)總部
財政部的隔壁則是被夷為平地、曾經惡名昭彰的黨衛軍及蓋世太保(秘密警察)總部,今日是記錄納粹惡行的展覽館。鄰近看似平常的住宅區,已看不出任何舊時代建築痕跡的區域,但這裡過去曾是第三帝國總理府所在,是納粹德國的權力最核心。
遭謀殺猶太人紀念碑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紀念碑。相較於一般紀念碑的單一結構設計,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是由廣佈一個區域、大小各異的長方體組成。走到紀念碑深處所感受的壓迫感,讓造訪者也能稍微體會二戰時,歐洲猶太人遭受迫害的處境。紀念碑底下也有免費參觀的展覽空間,展出那段歐洲猶太人被納粹打壓的沈重過往。參觀時雖然會感到心情沈重,但也佩服德國這樣直視那段不堪歷史的做法。
御林廣場
御林廣場 Gendarmenmarkt被譽為是柏林最美的廣場。御林廣場主要是由北側的法國大教堂、南側的德國大教堂以及西側的柏林音樂廳圍出的區域,面積大約為4.8萬平方公尺,相當寬廣。如果是冬季造訪柏林的話,也可以來這裡逛聖誕市集噢!
查理檢查哨
查理檢查哨是冷戰時期,位在東西德邊界上的檢查哨。過去在邊界上有許多這樣的檢查哨,並以英文字母A (Alpha), B (Bravo), C (Charlie) 和 D (Delta)來區分,查理檢查哨便是C檢查哨。冷戰時期,許多諜報或者逃離東德的故事,都多少會有包含如何不被發現地通過檢查哨的緊張情節,因此我一直很想實際來看看檢查哨的實際樣貌。然而,其實查理檢查哨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就被拆走了,而今日所見的查理檢查哨,則是後來重建、用來吸引遊客的景點。
柏林防空塔
柏林北方離市區不遠處,鐵路旁的一座小丘上,有條看似再稀鬆平常不過、當地民眾慢跑健行的步道。 隨著步道越往山裡走,一旁茂密的樹林後有座巨大的水泥建築若隱若現。 這就是當初納粹在柏林興建三座防空塔中僅存的一座,而這座小丘,則是建築被轟炸後的殘磚破瓦堆疊而成。隨著時間推移,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 這裡從佔領區內不能接近的禁區、好奇者試膽的探險地變成現在已經整理完善,市民散步、運動看風景的公園。 防空塔內部也整理成為相對安全,可以對外導覽的景點。關於我造訪防空塔內部的細節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奧林匹亞體育場(奧林匹克運動場)
今日所見的柏林奧林匹亞體育場,是為了1936年,在柏林舉辦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所興建。在希特勒掌權的當時,體育場其實也有為納粹宣傳的作用,因此除了以古羅馬競技場為設計靈感外,興建規模也特別龐大,總計能容納十一萬名觀眾。該屆奧運也是首次有電視及廣播轉播的奧運,極具爭議的紀錄片導演Leni Riefenstahl也為這場奧運拍攝了紀錄片。奧林匹亞體育場在二戰時沒有受到太多損害,戰後則曾作為英軍駐柏林總部。目前場館主要作為足球場使用,也舉辦過兩次世界盃足球賽。
柏林圍牆與東岸藝廊
二戰後的德國由盟軍瓜分佔領,柏林也不例外。最終四個佔領區演變成美、英、法的資本主義區的西柏林與蘇聯共產主義區的東柏林。為了遏止東德人民逃往西柏林(此前已有兩百萬人逃離),1961年蘇聯幾乎在一夜之間樹立起柏林圍牆,讓原本就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柏林實際變成了一座孤島,甚至物資一度要靠空運補給。此後往來東西柏林都需經過如查理檢查哨的軍事哨口,東德人為此發展出許多奇特的躲避查緝的方法,今日都在查理檢查哨一旁的博物館展出,值得一看。
現代的柏林
今天的柏林包含了古典、蘇維埃與前衛現代的各種元素,而且彷彿為了掙脫過去歷史枷鎖一般,整個城市的氛圍相當自由與多元,也以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著名。即便作為德國首都,也依然有著平宜近人的物價,搭配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是旅人的旅行目的地首選之一。
柏林愛樂演奏廳
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不會錯過柏林愛樂演奏廳,因為這裡就是享譽全球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家。在二戰中,柏林愛樂原本演奏廳遭英軍轟炸機炸毀,而轉而使用的國家歌劇院又在隔年被炸。導致在戰後柏林愛樂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專用場所,而興建一個新演奏廳的呼聲也逐漸高漲。
今日所見的柏林愛樂廳建於1963年,並於該年10/15日由指揮帝王卡拉揚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開幕。柏林愛樂演奏廳也以它獨特的外型,以及突破窠臼的演奏廳設計聞名。演奏廳由兩個建築組成,分別是大廳(Großer Saal)與室內樂廳(Kammermusiksaal) 。
若是不聽音樂會的話,想參觀演奏廳就必須參加導覽。整個導覽包含了大、小演奏廳,我參加的這次導覽由大演奏廳開始參觀。 演奏廳的形狀是個不對稱的五角形,柏林愛樂的標誌也是因此而來。 有別於傳統的演奏廳,柏林愛樂演奏廳在樂團的兩側與後方皆有觀眾席;除此之外,所有樓板、座位、牆壁於天花板上垂吊的木板都有特殊的幾何形狀設計,這都是演奏廳為了追求最高聲音品質的設計細節。
柏林地鐵
歷史悠久的柏林地鐵,其實有些站也蠻值得造訪拍攝的。例如頗具現代感的地鐵U55線「布蘭登堡站」就蠻值得一拍!
柏林交通
柏林的機場與火車站
柏林總共有兩座機場,Tegel(TXL)與Schönefeld(SXF),分別在柏林北方與南方,可以視自己的情況選擇機場,再搭乘大眾運輸進入市區。如果是搭火車進入柏林,最佳選擇是柏林中央火車站(Berlin Hauptbahnhof),車站周遭就已經不少景點,如國會大廈等,把行李鎖在置物櫃裡就可以開始玩了。中央火車站本身也很漂亮,是一件偉大工程傑作,不同樓層有不同的鐵道,相當可看。從中央火車站可以直接轉承高鐵、地鐵、火車與公車,非常方便。
柏林市區的交通方式
柏林是一座先進且現代的都市,市區大眾運輸系統完善。我在柏林絕大多時候都是步行搭配地鐵移動。若要到比較遠的拍攝點,才會搭乘城市快鐵S-BAHN。
其他德國景點介紹文:
- 羅騰堡 Rothenburg 可愛的中世紀童話小鎮
- 紐倫堡 Nuremburg 德意志的榮光與黑暗
- 萊茵河 科隆與德國城堡熱潮
- 德勒斯登 Dresden 廢墟中重生的巴洛克經典名城
- 新天鵝堡 與 富森小鎮 歷史介紹與旅行建議
- 慕尼黑王宮 見證巴伐利亞的輝煌 Münchner Residenz
- 慕尼黑 景點與歷史介紹
- 德國達考集中營 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
- 深入納粹柏林防空塔廢墟 見證希特勒的狂妄幻想
- 柏林 Berlin 德國前世今生的縮影
- 柏林大教堂拍攝心得與建議 Berliner Dom
- 布蘭登堡門 拍攝心得與建議 Brandenburg Tor
- 德國國會大廈 Reichstag Building
- 柏林愛樂演奏廳 Berlin Philharmonic Concert Hall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