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駐在所
八通關駐在所歷史、看點與拍攝建議
玉山腳下的悠緩草原上,一個大範圍的方形結構赫然矗立其上。但若非從高空俯瞰,多數人其實難以察覺身在其中。這塊神秘的方形,在百年前其實是重要的警備據點,還提供一泊二食的登山服務,更曾出現在台灣高山文學巨著《山、雲與蕃人》中。這裡就是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遺蹟。
目錄
Toggle八通關駐在所歷史與看點
1919年,日本政府為了執行理蕃政策,闢建了「八通關越道路」。全線於1921年完工,沿線設有警察駐在所,八通館草原上的八通關駐所便是其中之一,就位在淸代營盤舊址北邊約120公尺處,職員一度達到18人之多。
由於當時登玉山的路線「新高登山道」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會,因此八通關駐在所也成爲登山者極佳的宿泊點。整個八通關駐在所是由接待所、辦公室、警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揹工專用房舍組成,甚至還設有設備齊全的浴室,是規模不小的建築群。《山、雲與蕃人》的作者鹿野忠雄也曾下榻在八通關駐在所。
由於也是戰略要地,除了宿泊設施外,八通關駐在所還設有崗哨、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警備施設。駐在所前方還設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各駐在所都會來此參加角力大賽。
戰後由於疏於維護,加上天災與人為的毀損,八通關越道路上的駐在所多已不存,僅留一些遺跡,八通關駐在所也是如此,僅剩牆基、駁坎、門柱等結構,供人想像過去的光景。
八通關駐在所原計路線
我們此行原定路線是從東埔吊橋起登,循八通關越道路西段抵達觀高。隔日走高繞路抵達海拔2,800公尺的八通關駐在所遺址,再沿荖濃溪源頭陡上,宿荖濃溪營地。最後一日登頂玉山後,再由塔塔加離開。路線簡圖如下(時間參考健行筆記):
第一天:14.6公里,含休息10.5小時
東埔登山口→(4.0K,120分鐘)→ 雲龍瀑布→(1.7K,60分鐘)→ 樂樂山屋→(0.7K,25分鐘)→ 乙女瀑布→(3.6K,100分鐘)→ 對關(駐在所)→(4.1K,150分鐘)→ 觀高坪(觀高駐在所?)→(0.5K,15分鐘)→ 觀高山屋
第二天:8.2公里,含休息7.5小時 (水源就是荖濃溪)
觀高營地→(0.5K,15分鐘)→ 觀高坪→(1.4K,65分鐘)→ 溪水營地→(1.7K,90分鐘)→ 八通關草原→(4.6K,200分鐘)→ 荖濃溪營地(原新高駐在所) H:3370mm
第三天:11.5公里,含休息11小時
荖濃溪營地→(1.4K,120分鐘)→ 玉山北鞍→(0.3K,15分鐘)→ 主北岔路
→(0.2K,25分鐘)→ 玉山主峰→(1.0K,95分鐘)→ 排雲山莊→(3.5K,70分鐘)→ 西峰下休憩亭→(2.4K,35分鐘)→ 前峰登山口→(1.0K,30分鐘)→ 孟祿亭→(1.7K,35分鐘)→ 塔塔加鞍部登山口
八通關駐在所實際路線
不過當我們依照預定計劃從東埔起登,循八通關越道路西段抵達觀高後,發現隔日午後天氣轉壞,且會一路持續至我們登頂日。討論後,決定把握好天氣走到八通關草原,走訪駐在所遺址之餘,也看看能不能撿到鹿角。隨後原路折返,當日回到東埔。
八通關駐在所攀登過程
這次我們同樣在前一晚先抵達南投水里,方便隔天一早前往東埔起登。抵達東埔吊橋停車場時,發現天氣跟預報的晴朗不同,反而是多雲偶晴。抱著天氣會之後轉好的樂觀心態,我們於早晨六點半通過東埔吊橋起登。
在東埔服務中心刷證件確認入山後,我們旋即從登山口開始爬升。一個意外的驚喜是在這裡碰到開小貨車下山的鄔馬斯!以前常在MIT台灣誌裡看到他,沒想到竟在這裡遇到本人。
抵達愛玉亭後,身體已經因剛剛的爬升而發熱。我們在這裡調整服裝後續行,途經一隊停在原地聊天的12人大團體。我們行前臨時收到玉山國家公園的宿營地調整通知,把原本的觀高營地改為新的觀高山屋。為了可以在其他山友抵達前,搶先開箱新山屋。短暫與這大團體寒暄後,我們一行五人便快速通過、繼續前行。
樂樂駐在所新發現
由於不久前才走過八通關古道西段,加上這日天氣不佳,一路上未作太多停留與拍攝。除了在雲龍吊橋稍等仍在爬坡的隊友趕上外,我再次停下的地方就是樂樂山屋了。其實我抵達樂樂山屋時有些訝異。因為上次走八通關古道時,在途中有經過一座頹橋與一段崩塌高繞路。那時抵達頹橋時,必須從一旁的崩塌處小心拉繩通過。雖然崩塌不大,但仍有一定落差,通過時仍需花一些時間。
這次頹橋旁的崩塌已經用沙包回填完成,上方也有新鋪的路面,可平順的直接通過。另一處大崩塌也修補完成,不必再走高繞路。我甚至是抵達了樂樂山屋後,才意識到這點,真心感謝玉山國家公園對古道的維護。
上次來樂樂山屋時,因為行程的時間壓力沒有細看,一直以為樂樂駐在所只有一層駁坎而已。這次停留時,看到山屋後方隱約有段斜坡。定睛一看才發現,斜坡所在的山坡上還有好幾層駁坎,就連斜坡都有兩段!我循著斜坡來到駐在所最上層,驚訝地發現這裡還有兩棟建築的地基,以及整齊排列的酒瓶。真是令我驚喜的意外發現。
離開樂樂山屋後,路線開始爬升,旋即下降回山谷,之後才又接回古道。途中首次遇到從荖濃溪下山的山友。由於行前研究時,知道抵達荖濃溪營地前,必須要橫越許多崩塌地,因此把握機會向他們詢問路況。他們表示正是因為幾經嘗試,仍跨不過去其中一段崩塌後,才決定原路下撤。
得知這份情報後,心中開始有些疑慮。因為行前看其他山友分享的照片,判斷應該是不需架繩,謹慎通過即可的路段。但聽山友一說,開始對自己當初決定不用帶繩的決定感到憂心與些許後悔。但既然已經走到這裡,也只有隔天實際走到崩塌地並現場判斷一途了。
我們大約在11:16am抵達對關駐在所。這時周遭早已是白霧一片外,還吹起陣陣強風。我們稍作停留、用完午餐後,便繼續上路。此後的古道除一處落差較大的崩塌外,路況極佳,路廊完整又是典型的緩升。越接近觀高時,路面甚至還覆蓋一層柔軟的松針,走踏起來極為舒服。
開箱觀高山屋
我走在這樣舒服的路徑上,到後來竟有些放空。直到一處彎道後,眼前出現一片小空地,一旁還有解說牌,才頓時意識到已經抵達觀高。由於新落成的觀高山屋提前試營運,我們又是第一批入住的山友,我的心情瞬間起期待了起來。於是我沒有在周遭尋找過去駐在所留下的痕跡,而是與隊友徑直的朝山屋走去。
走下停機坪後的第一個彎道,白霧中的嶄新山屋就出現在我們左方的森林中。因為是建在緩坡上的關係,當我們從坡底看去時,山屋看起來有三層樓高,但實際上整個山屋可以使用的空間只有一層而已。我們循著樓梯走上山屋的門廊時,工作人員已經在門口等著確認我們的身份了。
觀高山屋跟排雲山莊、天池山莊一樣,門口有換穿室內拖鞋的區域。門口旁還有地板樓空的衣物晾乾室。一進到山屋內,馬上看到的是用餐區(交誼區),只裡也有其他山屋少有的充電座,提供了USB-A、USB-C等插座。用餐區也有許多落地窗,可以視野無礙地欣賞山屋外的景色。
緊鄰在用餐區旁的則是炊煮區。有三個大水槽,以及寬廣的流理台。炊煮區外則是通往寢室的走廊,走廊底部還有可以晾曬衣物的掛架。觀高山屋共有四大間寢室,床位之間有隔板區隔。當下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因為可以避免我之前在檜谷山莊時,隔壁床位的人一直滾過來我這裡的情況。不過後來我在幫睡墊、枕頭充氣時,又感覺作業空間稍有侷限,因此這樣的設計實際上是各有利弊吧!不過我注意到山屋床鋪上的軟墊以及交誼廳桌椅,似乎有已有一些使用痕跡。後來聽隊友跟管理員聊天時,才得知桌椅、睡墊,都是從觀高工作站搬來的,
本來也想去觀高工作站看看,但進到山屋後太過舒適,讓我有些發懶。加上隔天要摸早黑出發,必須提早吃晚餐跟入寢,最終就沒走下去看。這次遇到不少山友似乎是抽到觀高營地,但跑去睡工作站。隔天就遇到一位山友,在工作站撿到一隻完整的鹿角,讓我對自己的懶散感到有些懊悔。
我們在吃晚餐時發現登頂日的天氣預報從我們出發前顯示的好天氣,轉為下雨的壞天氣。這讓我們有點猶豫是否要繼續隔天的行程。
路倒的水鹿
隔天凌晨我們照原定計劃摸黑出發,不久就來到觀高後的古道崩塌處。雖然之前有看到山友硬是走「舊路」通過,但過程驚險萬分。我們又是早黑出發,決定還是走耗時較久但安全的高繞路。這段爬升雖不至於太陡,但長度頗長。我們在爬升途中,太陽剛好升起。我們便在一處森林的稍微開闊處停下腳步,欣賞日出紅光下的玉山主峰與東峰。
此後我們持續推升,來到接近爬升的最高點處。這時天已全亮,可以從林間清楚看到無雲的晴朗天空。由於天氣太好,我們再次停下確認隔日的天氣是否轉好。沒想到無論是中央氣象局和Windy都顯示從今日的傍晚天氣就會轉壞。短暫討論後,我們決定放棄登頂,但仍推進至八通關草原,再原路折返回東埔。不過既然已決定要折返,我們便把營帳、腳架、岩盔等已用不到的裝備藏在路徑旁的草叢來減輕重量。
路徑很快地從直線爬升慢慢轉為腰繞。我們在途中驚訝地看到一隻倒在路徑上的水鹿,身上有一小塊外傷,已經失去氣息。但由於外觀沒有任何腐敗的痕跡,也沒有蠅蟲圍繞,甚至連眼睛都還相當清澈,我想應該才死去不久。回程再次經過觀高山屋時,把照片拿給布農族的工作人員看,他說這隻水鹿應該是摔死的。我們當下雖然覺得可憐,但這就是自然,只能在儘量不碰觸到牠的情況下,繼續前行。
途中除了經過一處有拉繩的小崩壁、兩處乾溪溝外,就是輕鬆好走的林間小徑。這段小徑也是下坡,因此我們行進速度也比較快,不久就來到森林與箭竹坡的交界處。這時視野豁然開朗,已經可以看到八通關草原上的駐在所遺址,以及遠方的玉山主峰了。
抵達八通關駐在所
這時路徑轉為之字下坡。在箭竹叢上迂迴下坡時,我對眼前的草原美景不斷讚嘆。路徑很快又轉入森林之中,也許是因為曬不到太陽,腳邊的箭竹仍有滿滿的露水,讓我們通過時鞋褲全濕。森林中也有幾段需要拉繩的落差,加上地面濕滑,讓我們的速度稍微放慢了下來。
下坡路徑的末段開始出現國家公園鋪設的木板,過了一個乾溪溝後,接上了平緩的草坡。這時我眼盯遠方的駐在所,腳踩肩寬的土徑快速前進,不久就進入了過去駐在所的範圍。
八通關駐在所的範圍雖然大,但遺留下來的東西不多。比較明顯的,就是植被中隱約露出的駁坎,以及快看不見的階梯。成功撐過時間洗禮還依然挺立的,還有駐在所的門柱。這些門柱,連同門前的平台、門後的階梯,看起來都是使用混合石子的混擬土建成。門後通道兩側則是矮石牆,由於攀附其上的植物太過茂密,我甚至是經過第二次時,才注意到這是兩道牆而非矮樹叢。事實上,這些結構裡,只有這兩根門柱逃過被植物吞噬的命運,是今日八通關駐在所最明顯的地標。晴天下荒地中孤立的兩支門柱,讓我想起多年前在錐麓古道上看到的巴達剛駐在所。我特意再從門柱前,循舊路走進八通關駐在所,企圖想像過去鹿野忠雄等前人到訪此地的情景。
除了建築遺構外,我也試著找尋酒瓶、碎碗這類的生活器具。但發現的都是近代的垃圾,一無所獲。我便把注意力轉為尋找鹿角,並往荖濃溪方向的路徑搜尋。可惜雖然有發現不少有水鹿磨角的樹幹,但仍不見任何鹿角。
由於今日要踢回東埔,所以我便停止搜尋,把握剩下的時間,拿出空拍機用鳥瞰的視角紀錄八通關駐在所。空拍機升空後,我才驚訝的發現,本來以為已成一片荒地的駐在所,其實還有清晰的方形輪廓,就如我之前看到的老照片一樣。這個發現讓我大為振奮,也是我此行最爲驚喜的收穫之一。
返回東埔
很快來到我們預計返程的時間,其他從觀高山屋出發的隊伍,也陸續抵達八通關駐在所,其中有兩隊人是要走我們原定的路線上玉山。我們確認他們知道下午開始天氣會轉壞,並持續到明日後,便啟程原路折返。
不知道為什麼,回程總是感覺比去程快很多。我們在下午一點多回到觀高山屋,並進去補充了行動水。本來想下去觀高工作站看看,但不知為何,到了山屋後有股強烈的睡意襲來,加上發現工作站比預期的還遠後就放棄了。
由於早上是摸黑出發,我們在觀高山屋前補拍了一張合影,就繼續下山了。此後大多都是熟悉的平緩路況,因此就沒有再特別停下,直到天氣真的如預報所言開始下雨,我們才停下來換上雨具。最後我們在天色正好暗下時抵達愛玉亭,由於本來就沒有預計能趕上收攤前抵達,所以也沒有期待能吃到愛玉。沒想到剛好碰到老闆娘回來拿東西,就臨時開張讓我們可以吃到愛玉,消消長時間穿著雨衣帶來的悶熱。還說之後如果晚到就直接打電話給她,她會再上來用給我們吃,真的超級熱情!
或許因為在愛玉亭已經放鬆了下來,從這裡踢回東埔吊橋的路程反而顯得漫長無比。最後在吊橋輕緩地搖動中,以及停車場車泊人們驚奇的注視下,我們終於回到昨天一早的出發地,結束這次的行程。
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
三步驟拍出你獨有的旅行影像